革命二十年后,伊朗学生要求政治民主化

                        巴勒特

 


    1979年穆斯林共和国建立二十年后,伊朗学生于1999年7月下旬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学生的要求,尽管不是明确表达出来,但主要是个人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目前,伊朗主要城市的街头已恢复了平静,但仍然不稳,学生们提出的要求,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新的抗议浪潮,有可能随时爆发出来。

    上街游行和参加集会的人数,以及除学生外还有那些社会阶层参与,虽然没有精确估计,但根据国际电脑网络显示,街头抗议者人流涌动,旗帜飞扬。但抗议者遭到警察和暴徒的血洗,有学生五人当场死亡,千人以上遭拘捕关禁。政府代言人发出以死罪相威胁。如果没有国内外的反对声音,政府的威胁很可能成为事实。

        伊朗地位的重要性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伊朗仍然是个神秘的国家,仿佛对美国人日常生活和思想历程无多大影响。事实上,伊朗具有战略性重要地位。伊朗以产原油著称。原油在世界贸易中仍占第一位。伊朗原油藏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产油国的原油输出,都要通过波斯湾和伊朗的霍尔木滋海峡,才能进入印度洋,然后转运到工业发达国,伊朗正是控制著咽喉要地。里海的近海油田已经勘探出有新的油藏量,这里的南部海岸线是在伊朗的领地边界之内。苏联解体和阿塞拜疆共和国的独立,黑海近海新油田有可能开采。如果要从阿塞拜疆首府巴库把原油输出去,其费用最低廉的海运路线必须通过伊朗。因此伊朗的政治形势及其与工业发达国的关系,是正待开发的石油市场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伊朗人口6600万,土地面积是美国的三分之二,劳动力充足,蓄有强大的军事潜力,在中东和海湾地区,伊朗继苏联解体之后是有举足轻重之势,中亚能否保持和平、稳定,或者陷于一片混乱,都与伊朗形势有密切关系。

         伊朗的历史背景

    早在19世纪初,伊朗曾是英俄争夺中东的一个卒子。英、俄利用伊朗王国的软弱无力、政治腐败,迫使它在贸易、投资方面作出让步,伊朗因此更加贫困,而人民的苦难加深。

    俄国的1905年革命,通过阿塞拜疆把进步解放思想带进了伊朗和土耳其。1906年,伊朗进行了立宪革命,迫使国王撕毁对英俄的让步协议。在立宪革命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是穆斯林神职教士。伊朗穆斯林分两派,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什叶派,另一派叫做逊尼派。什叶派独立于国家,从不屈服于世俗统治,这是伊朗的特有历史背景。

    1924年,陆军上校雷扎.帕拉米.汗,在英美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并夺取了政权,他自封国王,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巴拉维国王。他切断了与穆斯林教会的关系,使穆斯林成为他的不可调和的死敌。二次大战期间,他背离英、美,站在德、日一边,而英国迫使他让位于他的儿子穆罕默德雷扎,巴拉维国王流亡南非,终其一生。

    二次大战后,伊朗发生动乱。苏联军队占领了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这时伊朗首相穆罕默德.莫萨迪克执政,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伊朗国王逃离家园,直到1953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下才返回伊朗,实行军事政变,建立国王独裁制,而首相遭监禁,亲苏的共产党(群众党)被宣布为非法党。十年后,国王下令改革,实行所谓「白色革命」,但再过十六年,伊朗成为镇压民主自由人士的专制国家。然后,由什叶派教主霍梅尼联合自由派「民族阵线」推翻巴拉维王朝。不久后,霍梅尼对自由派领袖采取镇压政策,或处决或流放,终于变成一个与巴拉维王朝一样残忍的独裁政权。

       两伊战后的伊朗经济

    两伊战后,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而言,伊朗仍然是不发达的国家,专靠原油输出赚取外汇,国内货币贬值,除石油外,其他所有工业部门生产力下降,初看,目前的伊朗简直是巴拉维国王统治时期的一个缩影。

    在巴拉维王朝统治时,曾经有过「现代化」运动,但基础很薄弱,只能说是虚假的「现代化」运动。汽车工业发展了,却没有现代化的公路,城市扩大了,例如首都德黑兰的规模可与美国的洛杉矶相比,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却落后远甚。农民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仍然受半封建贵族的压迫。两伊战争刚结束时,经济脱轨,困难重重,广大农村地区回复到前资本主义时期的那种生活了。

    但现在的伊朗,情况不同,年轻一代人已经进入伊朗各大学,他们除了穆斯林共和国时代的经历外,记不得任何王朝统治的历史了。在反伊拉克战争时,他们都还是很年轻的儿童,等到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国家也不再受霍梅尼这样强有力的个人统治了。

    后霍梅尼期伊朗的政治变化

    民主概念和自由思想,是由「异教徒的西方」所创造的;尽管穆斯林僧侣大加反对,但伊朗人民历来需要民主和自由。1997年,伊朗总统大选,出人意料之外,当选的总统是一名教士赛伊德.穆.卡塔米,因为他承诺要使政府自由化,允许有更大的民主权利,这就为伊朗的自由政治和社会生活开放了大门。当超越总统和政府官员权力之外的伊朗法庭,宣布关闭萨拉日报(意为和平)时,200名学生在德黑兰大学的阿米拉巴德姆宿舍里举行抗议。然后扩大为抗议集会,尽管是非暴力、非对抗性的活动,但防暴警察和狂徒们冲进校园,施放催泪瓦斯,捣毁宿舍,许多学生挨打,有些学生从窗门内被扔出去,约500名学生遭逮捕,政府当局证实有1人死亡。这便激怒了伊朗全国学生,有数千名学生上街抗议,抗议浪潮遍及各大城市、内地各省甚至里海的南海岸。

     伊朗——正处在十字路口

    伊朗政府和民主派活动份子,正面临著一个难以作出决定的选择。自从1979年夺取政权以来的穆斯林政府也正面临著最大的挑战。他们作出的选择将决定他们的命运——是继续执政,或在不久将来被碾得粉碎。

    伊朗政府所维护的仍然是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然而得不到欧洲、日本、北美资本家的合作。一旦「穆斯林」政府受到威胁时,外国势力决不会伸出援手来。穆斯林政府想要继续维持统治权,最终必须得到伊朗人民的支持。如果得不到城市贫民,特别是农村地区以及来自农村的军队士兵的支持,这个政府定将像伊朗王朝一样的土崩瓦解。

    伊朗学生和知识份子也同样面临挑战。他们的活动范围必须要伸向广大人民群众,伸向农村、伸向城市的劳动人民。伊朗广大人民意识到穆斯林共和国的失败,但也意识到它的成就。任何政治运动,如果不承认西方势力对伊朗经济和社会的渗透的危害性,则定将脱离人民。

    有一个传统的故事,题为《小黑鱼》。小黑鱼听说世上还有辽阔无垠的海洋,它响往自由的大海洋,便克服了千辛万苦,游向那自由的天地。但一到达目的地,已经是奄奄一息了。然而就在自由的大海洋里,小黑鱼迎来了无数的鱼群,与它们团聚在一起。

    伊朗人民还在走的,就是这小黑鱼所走过的路程,摆在他们面前有他们前人碰到过的危险,也不知道前景如何。但正像小黑鱼所发现的一样,自由的获得只能意味著团结一致。这就是伊朗年轻一代人所应吸取的最大教训。

    (黄申节译自《劳工旗帜》99年9-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