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战争——俄联盟民族问题的后遗症
索纳特
俄罗斯在车臣所进行的战争,是前苏联留下来的后遗症。前苏联事实上早已成了各民族的典型牢房。
前苏联共有14个加盟共和国,享有独立、自主乃至分离权。另有20个自治共和国,却没有享受这些权利。
在斯大林统治时代,苏联加盟共和国享有的所谓权利,只不过是令人作呕的笑话而已。苏联解体后,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舰队占有权,大多数选民投票赞成独立,结果导致其他13个加盟共和国也获得了独立,新建的俄罗斯联盟通称为独立体(CIS),并由俄罗斯控制,实际上是个松弛不稳定的组织。
《社会主义展望》坚决支持各共和国的分离权,支持由他们自己以民主方式作出的最后决定。我们认为除此方式外,没有任何其他选择了。
自治共和国中唯一不愿并入俄联盟的是车臣共和国。
1991年5月政变失败后,苏联解体了。格鲁兹尼的最高苏维埃,受到袭击,杜达耶夫掌握了政权。印古什原是车臣自治共和国的部份,但没有卷入这次事变,结果脱离车臣,仍然留在俄联盟内。
杜达耶夫本人是个性狂热的前苏联空军将领,他指挥著驻扎在爱沙尼亚的前苏联核轰炸机部队,这就暴露了车臣民族运动的弱点。杜达耶夫这个人物是苏维埃制度的产物,他在干预阿富汗战争中作出卓越战绩,很快便成为车臣民族运动的领袖。
另一个人物卡斯布拉托夫,是车臣派驻俄罗斯议会中的代言人,他不久后成为杜达耶夫政权的反对者,宣布车臣独立失效,并将车臣视为无法接受的叛离国家,因此,设法要尽快撤掉杜达耶夫。
车臣为什么不同于其他自治共和国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存在著十分明显的因素。车臣曾受到过斯大林统治时代苏联政府的残酷压迫,其残酷程度不减于沙皇时代,甚至更激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曾发动一次车臣族大屠杀事件。到了1944年,整个车臣民族中近50万人,连同印古什族,在斯大林发出通知几小时内,便用卡车和运货马车被遣送到哈萨克斯坦,他们留在那里过著非人的生活,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上台时才使他们恢复原状,但在此期间,死亡人数高达四分之一(即25万人)。遭到同样命运的不仅只有车臣族,北高加索的共和国如卡尔梅克、巴尔卡尔、卡拉恰伊等民族也用同样方式被遣送出去,但车臣人的被流放,作为整个少数民族来说,所得到的待遇是当时该地区内最残暴手段体现。经过人口流放后的车臣不再存在了,其领土被其他共和国所瓜分。
车臣族受歧视,一直继续到二次大战后的苏维埃时期,特别是在就业和享受高等教育权利方面更受歧视。格鲁兹尼市内,凡需要高技术的专业工作,大部份高级公寓、党机关的职位,全被俄罗斯人占据了,而俄罗斯人仅占人口的三分之一。
俄罗斯最早发起结束车臣叛乱战争,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俄罗斯的愚蠢及其低估任务的艰巨性。
从1991到1994年,在杜达耶夫统治下的车臣,像俄罗斯本土一样,社会不稳定,黑手党横行。1992年10月,车臣举行总统竞选,杜达耶夫赢得85%选民投票率。一个月后,宣布脱离莫斯科而独立。从政治上来说,车臣已经宣布独立,实际上是名存实无,车臣既没有边界控制权,不能签发护照,连杜达耶夫出国访问时,持的仍是俄罗斯护照。
莫斯科对车臣实施贸易禁运,但仍继续购买车臣的原油,多数油是车臣人依赖俄罗斯铺设的油管生产的。而格鲁兹尼的足球队要以俄罗斯足球联盟名义才享有比赛权。
车臣在苏联解体后建立起来的政府,同所有其他前自治共和国一样,是由前苏维埃官僚转变为民族主义者和穆斯林分子组成的政权。但车臣的独立并没有得到北高加索其他自治共和国支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其他自治共和国政府一开始便推行亲莫斯科政策,此外还有人口比例因素,因为唯有车臣族是占车臣自治共和国人口中的多数。
1994年底,俄罗斯全面侵犯车臣时,杜达耶夫的政权已经开始蜕化,声望日益下降,车臣四分五裂了。当叶利钦看到还存有一个分裂的国家时,当然感到很不耐烦。那时俄罗斯总统选举临近,叶利钦只有在10%俄国人的眼中是享有威望的。那时极端民族主义者,善于蛊惑人心的齐里诺夫斯基正躣跃欲试地要夺取他的宝座。他扬言道,谁能解决车臣「问题」,谁就是下一届俄罗斯的总统。
当然也还存在著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尽管格鲁兹尼油田将耗尽,而炼油厂设备也已陈旧,但格鲁兹尼仍然是有战略上的重要性,从里海岸的巴库通向黑海边的诺夫罗斯克的天然气油管,都须经过格鲁兹尼,而且黑海新油田的开辟,也只有经过这条通道,其原油的成本是最便宜的。
1994年2月,卡斯布拉托夫回到车臣,建议杜达耶夫与叶利钦举行谈判,但因暗杀杜达耶夫事件而使会谈搁浅。同年夏天,俄罗斯首次发动攻击格鲁兹尼时,也因反杜达耶夫政变不成而失败。后来叶利钦周围主张强硬路线的一派控制了克里姆林宫,于是全面出击的战争终于在十一月间爆发了。
先是,格鲁兹尼落在俄军手中,然后被车臣人夺回,最终,俄军遭到惨败。谁能设想人口不到100万的车臣组成的特种部队击败了1亿5千万人口的俄联盟部队。这一事件更加深化了俄国内部脆弱不堪的政治形势的复杂性,更使俄军存在的士气败落雪上加霜。
车臣战胜俄军之后不久,尽管内部情势比先前更加支离破碎,但仍然是个自由贸易区,大部份非法的产品不断地运往俄联盟。
1999年俄军第二次入侵车臣开始了,这恰是在北约组织发动巴尔干战争之后。此时的政治形势已不同于1944年了。发动新战争的原因,既有与1944年时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以下便是主要因素:
‧发动车臣新战争,就是为对抗北约的巴尔干之战,北约组织的向东扩张,激怒了叶利钦,而在车臣的初战失败,莫斯科感到是个奇耻大辱。
‧为了重振俄军士气和提高进攻能力。1994年,俄军将领反对入侵车臣,1999年他们则全部支持。
‧叶利钦力图煽起爱国沙文主义,自从苏联解体后,沙文主义已经减弱了,而在车臣的失败,打击特别惨重。而现在,叶利钦急需恢复俄罗斯的光荣。
‧反车臣同时也针对其他自治共和国。给各国以警告,「你们不得闹独立」。
‧如同1994年一样,发动战争,部份是为了内部政治经济原因。至少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叶利钦为了确保他提名的普京在今年3月总统选举中的胜利。但目前看来形势不一定有利于普京。据报道,前线的俄军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夺取格鲁兹尼所需时间,远远超过莫斯科的预计,而目前战斗仍未结束。这场战争有可能拖延一些时间,俄罗斯内外的反响迄今无法肯定。
(萧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