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还是苛政?助贫还是欺贫?

                         振言

 


        财政预算劫贫济富

    港府强调连续两年财政预算出现赤字,必须达致收支平衡,要大力增加税收,节省开支,但现时拥有4千万亿元储备和1万多亿元外汇基金,而财政赤字却共只有二百多亿元,不会构成问题。而且,港府多年来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有几百亿元的误差,例如去年4月至今年3月的预算,原来有赤字365亿元,结果反而有99亿元盈余,高估了464亿元财赤。

    在这次宣布下年度财政预算案之前,高官们大呼不应再有财赤,必须增加税收,包括开征陆路离境税和销售税。由此激起全港的普遍反对,特别是激烈反对开征上述两新税。许多市民,由于恐怕即将增加牌照等收费,都排成长队赶著交费,而财政司在宣布新预算的前一天,还公开声称:市民对加税加费要有心理准备。从而误导了更多的市民去排长队。但实际上,却是在群情反对的压力下不予增加,显出是拿市民「开玩笑」,愚弄市民,这样的「狼来了」作弄已不止一次,财政司发表的下年度财政预算,没有提出加税及开征新税的建议,反而减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等等,特别优惠于有钱人。

    但这也是缓兵之计。当局已声称「谋定后动」,不久将来,将陆续推出政府服务收费,例如水费、排污费、公屋加租等等。新预算案继续不肯向获得巨利的大集团提高利得税率,以便大增税收,而现行的16%利得税率,也比新加坡、韩国及台湾等的25%至30%为低。

    这明显是向大财团、有产者施惠,维护其权益。

    另一方面,新预算案却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去照顾低下层市民,培训低技术的工人,改善工人的就业条件等等。这从它对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拨款可以看到。

    社会福利的开支,去年4月至今年3月的增长大为放缓,增幅从上年度的18.5%剧减至7.7%(下年度预算是9.2%)。社福支出中的综援金支出增幅,从98/99年度的31.7%,剧减到99/00年度的7.5%,今年至明年的预算是10.7%。由于综援个案数目的上升,新移民尤其是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失业人数的高企,这样的增幅显然是很不够的。当局去年大大收紧发放综援条件,更普遍地大减受助的金额,比原预算节省了15亿元,以致广大贫苦家庭入不敷支,必须勒紧裤带,生活十分艰苦。由于港府拒绝在70年代末实行供款性的社会保险退休保障计划,拒绝在80年代末接纳社会人士提议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拒绝在90年代中期实行老年退休金建议,一再推迟实行全民性的退休保障制度,才造成现时要实行综援制度,令综援的开支不得不愈来愈大。但今年的增幅,却比95至99年这4个年度的平均增幅3成多大大减少,明显是主要向老人开刀。它实行强迫参加义工计划,已迫使4,500人退出领综援。

    「资源增值」实即裁员减薪

    为了压缩社福开支,当局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又在改变手法,提出一笔过拨款的方案,这将会使各社福机构出现赤字,裁员减薪;有的机构便先实行增加员工的工作时间,为日后裁员铺路。由此已引起48个社福机构2千多名员工代表的游行抗议,反对一笔过拨款方案。

    特首在1998年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公务员体制必须推行资源增值计划,所有部门主管,必须减少部门开支至少5%。这个命令就是要大力缩减支出。为此,新近提出的主要改革是:冻结招聘公务员,所有部门取消职位空缺;服务改外判;现职公务员继续冻薪。而据说库务局长还在考虑减公务员薪,且已在部份公务员中推行。在99年的公务员调整薪酬方案建议中,官津学校及文凭教席的入职级点,将由现时分别为17及14点,一律调低至12点,即由现时的22,000多元及19,000多元月薪减至建议的16,000多元,即要在教师行业中率先推行减薪政策。新入职的登记护士,则削薪3千元,减幅达两成。较早前新聘用的公务员,除了减低薪酬约3成之外,还要变相地试用6年才可能获长期聘用,开启了如此苛刻条件的先例,乘失业人士急需谋职之「危」,实行非常可耻的刻薄待遇,向其他的高度压搾员工的雇主「示范」!

    另一方面,港府又决定在3年内,从现时近20万名公务员中削减1万名人员,从而迫使各部门大肆缩减职位,被削减的对象,几乎全是下中级公务员。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林焕光证实,根据资源增值计划,今年至明年削减的880职位中,有95%是中下级公务员,首长级的只有3个,这便是显例。

    像这样的厉行「资源增值」,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什么「增值」。高官声称预计可在本年度内为政府节省10多亿元的开支,可见所谓公务员体制改革、资源增值,只是美丽的遮羞布,实际上则是裁员减薪,向中下层员工加强压搾、「开刀」。但对于高层享有的非常优厚的薪酬待遇,对于无数的惊人浪费(有如审计署每年不断详列出的事例),却绝少甚至不予设法「增值」,即节省)。

    当局的改革和「资源增值」的另一手法,是把许多部门的原有工作外判。除了在不少部门已开始推行外,房屋委员会将于今年逐步将15个屋村共6万个单位的管理工作外判,合约总额高达12亿元以上。这样日益增多的外判制,结果之一就是迫使更多的原有员工失业,把他们驱入社会失业大军中。另一结果是拉低工作待遇,互相斗低薪。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为人师表」的各所大学中,它们为节省开支,将部份工作外判,使得受雇于外判的工人待遇很低,有些大学的清洁工每小时低至14元,同时,这些员工大部份都被剥夺了法定的休假日。

    房屋署署长宣称,预计在10年时间完成60多万公屋管理维修服务全部私营化计划,可以为房委会在10年内节省100亿元的开支。这也意味10年内每年都有大量员工失业,为房委会和资产阶级制造高度压搾工人的利润!

      当局促使贫富悬殊加剧

    在当局带头裁员的推动下,香港持续掀起裁员歪风,不但生意不佳的工厂、公司是如此,连年年大赚钱的大企业也不手软。例如,汇丰控股去年盈利426亿元,它旗下的汇丰物业(亚洲)有限公司获利丰厚,却一再裁员约400人。去年获利也很丰的中银集团,一再裁减逾1成即2千名以上的员工。去年盈利63亿元的中华电力公司,也一而再地解雇职工。

    港府一向的政策都是极力维护工商业资本家的权益的,这次的财政预算案也没有例外,它继续拒绝增加累进所得税、资产增值税,反而打算开征销售税、陆路离境税,向低下层市民开刀,便是显例。由于这种政策长期的帮助,使得香港社会更加向两极分化,贫富日益悬殊:一极是大集团的利润和资产剧增。例如,和黄集团在99年盈利1千多亿港元,高踞全球首位(但在港纳税却不到9亿元),5大富豪控制著上市公司的市值,其中父子一家对电讯、电力、地产、超级市场都占有市场很大的比例,情况类似于港英时代的英资垄断财团;另一极是人数日增的低下层贫苦市民。据世界银行的资料,香港的坚尼系数,由71年的0.43大幅升至96年的0.52,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为0.43)还要差。而据港府统计处的资料指出:香港最贫穷的40万个家庭,收入由97年的每月6,400元,下跌至99年的4,614元,跌幅达28%(3月2日《苹果日报》报道)。香港社会保障学会总结90年代的研究更显示:全港最低收入的10%住户,即约21万个家庭,平均月入只有3千元,扣除通胀后的实质收入,99年比90年还要低28%,而最高收入的10%住户的实质收入则大幅增长,较90年增加28%。只有最高收入的20%住户,专享香港经济繁荣的成果。(3月3日《明报》报道)

    以上就是回归后特区政府继承港英殖民地政府遗风的其中一种「仁政」表现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