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选面面观
军行
选举的进步意义
台湾民众能够直接普选自己的主要领导人——总统,今年是第二次了!在这之前,他们又已直接选出全台各县市长和民意代表,表现出他们可以自由地选出各级的领导人,顺利地行使其选举的民主权利,丝毫不受任何政党的摆布、干预。
这次的总统竞选活动,早在一年前已经展开;在选前数月,全岛已充满热烈的竞选气氛和活动,大型集会和游行陆续在全台各地举行;到投票前一天,有300万人参加造势,使全台沸腾起来;后来的投票率高达82.69%:这些都表现出台湾民众珍惜和善用自己的选举权利,要选出自己心目中的领导人。
在竞选中,各候选人都互扬对方的错失、秽史,尽量抹黑对手,特别是其他4候选人,全力猛攻执政党的连战,务求把国民党的长期统治权推翻,而这样做并不会像彼岸那样被扣上「颠覆政府」的「罪」名。国民党在大选中落败,则必须和平地移交政权给胜利的新总统。
以上的情况表明,台湾民众确实在享有民主自由权利,具有重大进步意义、应予以高度肯定,尽管这种民主仍然是有限度和资产阶级性质的。
重大的缺点
正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越有钱的政党代表便越多机会去进行竞选活动,运用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帮助参选,以图争取更多的选票;反之,缺少财力等优越条件的候选人则难以平等地竞争,其声音和主张不能普及地散布给各个选民知道。而代表工农贫苦大众的人士,则更难有物质条件出来参选。这些就是今次台湾大选所再次显示出来的缺点。人民几乎只有从传媒中看到或听到连战、宋楚瑜和陈水扁三强鼎立争雄竞逐的情景和声音,以及在街头见到这3个人的声势浩大活动;其余两候选人则显得无能为力。除此之外,也不见有代表工、农、贫民利益的人士参选。
也是由于这样,使得这次选举再次出现买票贿选的情况。台湾立法院超党派联盟公开列出多种贿选洗票等手法,包括送赠金钱、礼物等,层出不穷;大排流水宴请客,更是大行其道,公然盛行。许信良在选战中致连、宋、陈的公开信,质疑这场选举活动所花金额不下一百亿元(新台币,以下同),对3位候选人大洒金钱造势充满忧虑,斥之为最坏的选风。
国民党领导层深知这次选情不妙,为保政权不失,便要全力依赖贿选,而它的党产中有非常巨大的资财可以大量运用于这方面。
国民党党产达天文数字,是几十年来一党独大下搜刮民脂民膏和夺取社会财富所积累的结果。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依据刘泰英最新资料,党资产总值约2千多亿元。由于它有如此巨大的党产,可动用不少来支持连战,连战本人也非常富有,因而极力依靠大洒金钱去进行活动。
关于国民党人的贿选情况,从3月20日《苹果日报》李八方专栏的报道可见一斑:他的朋友刚从台湾观选返港,谈及此行「发觉原来台湾,特别是年轻及中年一辈,对黑金、黑道的厌恶已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但对于收国民党选举黑钱,绝大部份人都不讳言有收,认为既是自己的纳税钱,国民党派回就会收。的士车上插支旗可收1,300元,参加造势活动一次收5,000元。但收钱后却不一定投国民党票。
国民党的失败
连战在选前几个月的几乎所有民意调查中,都与陈、吕鼎足而立,相差几个百分比,但选举结果却输得很惨,证明许多民众虽然利用了国民党所派的钱、物,却不投票给他,也反映上引台湾民众普遍存有憎恶黑金政治的情绪。陈、宋得到最多和次多票数,与他俩都以反黑金政治作号召很有关系。这说明台湾选民的政治意识清醒、认识水平很高。
连战在竞选中公布了十项大陆政策,标榜他既反统,又反独,企图争取这部份选民。但无论怎样装璜,始终是在基本上执行李登辉的路线,抛不开「两国论」的主张。他是台湾资产阶级的代表,3大工商团体邀集30家集团大老板,举行拥连记者会,站出来为连拉票。但这些最终仍不能挽回他的颓势。
国民党统治了台湾54年,一直推行牺牲低下层民众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导致社会不平等增大,阶级矛盾加剧,在黑金政治之外更增加了人民不满的因素。例如,台湾的贫富差距逐年扩大,屡创新高。家庭高低所得,在98年相差5.51倍。民众认为税制不公平,未照顾到低所得者,应该课高收入者的税课不到,薪资阶级的税一毛都跑不掉。这是国民党主政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表现之一,也是广大低下层人民不满国民党而不愿投连战一票的其中一原因。
宋楚瑜从国民党中分裂出去,虽在政治上以清廉作号召,初时获得颇多人支持,但在竞选中给李登辉控告他侵吞国民党3亿多元资产的「贪污」罪,他的妻儿在美国拥有多间物业,用现金而不需贷款买下;这些都引起不少人的不信任。他虽倾向于主张台湾与大陆统一,但当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不久,他为了争取李影响下的选民,竟然在公开集会上慷慨激昂地喊出「我比李登辉还要李登辉」的话,以表示他比李更坚决强烈地主张本地化,充份显现他的政见含糊、立场摇摆不定的政客本质。
北京的打压攻势
在这次大选前不久,北京即发动心理、舆论攻势,作出会挥兵攻台的恫吓,意图左右大选的结果。它推出了对台湾问题的白皮书,修改了动武的条件,把原来的「台湾宣布独立」扩大为「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将对台动武」(这一修改使中南海可作多种不同的解释而找到动武口实);它同时正式提出多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这是向台湾发出的骇人新信号!
在投票之前几天,朱镕基在记者会上声色俱厉的反台独讲话,警告台湾人民不要意气用事,切莫一时冲动后悔莫及(意即不要因不满、反感北京领导人而偏偏去投陈水扁的票);南京军区一名将军公开断言:「陈水扁上台就意味著战争」;御用「专家」则宣称:统一的时间表是24小时;唐树备也发出威胁:假如选举出现「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份」,两岸的经贸往来势将切断。……这些都是文攻武吓的一连串涌现。
但事实证明,北京这许多攻势却很少收到它的预期效果,反而激起部份人的反感,「弄巧反拙」地增加了民进党的得票。陈参选期间,吸取到许多中产阶级和中小企业主的支持(自然也有一些大企业家的帮助)。在三强竞逐的情势下,陈(和宋)以「消灭黑金」为口号,争取到更多人的拥护。
选举的结果
选举结果是:陈水扁得497万多票获胜,得票率为39.3%;宋楚瑜得466万多票,比陈水扁少31万多票,得票率为36.8%;连战得282万多票,得票率只23.1%,得票数及比率大大低于选前民调的显示。至于许信良只得近8万票,占0.63%;而明确主张统一的新党的李敖更只得1.6万多票,占0.13%。
结果公布后,中共的舆论又认为,陈只获得不到40%的票,表示有60%的民众是反台独的。如果依照这样的推论逻辑,则主张统一的李敖的得票比率,不是表示有98%的选民是反对统一的吗?事实上,台湾民众是怎样评价选举结果和民进党上台呢?下列两项民意调查可供参考:一是选后次日,台湾TVBS(无线卫星电视)的民调,有56%的选民满意选举结果;另一是同日《联合报》的民调,则显示有57%的民众对民进党执政有信心。(引自4月4日《苹果日报》李怡专栏)
民进党上台,正式结束了国民党统治台湾的时代。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进步。国民党不断的错误招致它的四分五裂和大选惨败,不容于元老各派系的马英九如果再宣布退党,则以连战为首的国民党将更加为台湾人民所背弃,更少再掌台湾政权的机会了。这种下场,是蒋介石屠杀无数中国人民、实行专制独裁等罪行种下的最终结果,也是古今中外的反动专制统治者必将受到历史惩罚的一个例证。
新政府的政策
陈水扁获胜后,即进行组织新政府的工作,以便在5月20日就职执政。他首先选择唐飞为行政院长,显示其用意一来是要成立超党派的「全民政府」,「清流共治」,要表示他与国民党人合作,利用唐飞的能力协助管治台湾,稳定局势;二来以唐飞在军队中的威望,可抚平军心,安定人心;三来用他来应对彼岸的军事威胁甚至将来可能的攻击,加强台湾的军力。其他的新政府阁员名单,以技术官僚和学者占很大比重,将会起推进与大陆改善关系和肃贪的作用。
李登辉大陆政策的重要幕僚陆续为陈水扁所选用,委任出多人为新阁及其他重要机构的要员,这种人事安排意味未来陈水扁的大陆政策,仍将或多或少要延续「李登辉路线」,内外政策将会有较大的灵活性。
在各方面的巨大政治压力(包括台湾多数民意希望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之下,又为了要加强在民众中与其他政党的竞争力,陈水扁和民进党的台独主张将会被迫稍为收歛;党内已出现一种声音,要求修改党纲中的「建立台湾共和国、制宪」等明显有台独意向的字眼,便是一种迹象。
陈水扁表示,新政府将以「改善两岸关系,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他一再重申对北京的「三不」政策:「在主政期间,台湾不会将两岸『特殊国与国关系」入宪,不会举行统独公投,不会变更国号」;此外就是:「除非中国企图对台湾动武,发动战争,否则台湾不会宣布独立」(4月14日《成报》报道)。他又宣称:「大陆10几亿人民或台湾2,200万同胞,都有共同文化背景,也有相同血缘关系,像兄弟姊妹一样,绝对要有智慧、创新改善两岸问题。」(4月16日《文汇报》报道)
钱其琛重申江泽民的态度,认为对话谈判要有一个基础,就是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妥协,决不让步」。对于陈水扁提出一个中国原则可以作为议题来谈,京官回应是不会接受。
京官表示:如果台湾新政府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则海协会是不会恢复它与海基会的商谈的。如此看来,海峡两岸的对话、会谈,将会因此而继续停顿。北京将会继续「听其言,观其行」,迫使新政府进一步软化立场,接受北京的谈判先决条件。
韩朝首脑会谈的启示
恰在北京坚持其上述态度的时候,韩国及朝鲜政府却同时宣布,两国首脑将于6月举行历史性高峰会谈。两国均表示,是次高峰会谈将有助于推进重新统一朝鲜半岛的步伐,并结束双方50年来的战争局面。新华社记者于同日自汉城发出的新华社电,《文汇报》刊登时的标题是:《一项双赢的决定——韩朝峰会具积极意义》,高度评赞双方这项决定,认为「南北方最高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将使双边对话掀开新的一页,对缓和与稳定朝鲜半岛局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该电讯继续指出:「实现半岛持久和平与稳定,是包括半岛南北方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近两年来,韩国方面多次提议举行南北当局会谈以实现和解与合作,朝鲜方面也提出举行高级政治会谈等建议。此次双方经过共同努力而达成协议,是这种共同愿望的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祈望和平和发展的潮流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朝鲜半岛南北方人民是同一个民族,有著割不断的骨肉之情。半个多世纪的国土分裂使南北方人民饱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早日实现民族和解、交流、合作与和平统一,是南北方人民的夙愿。而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途径是接触和对话,而不是对抗和冲突。朝鲜半岛南北方决定举行首脑会谈,符合朝鲜半岛人民的利益。」……(详见4月11日《文汇报》)
两岸需要对话、会谈,不要对抗、战争
我们之所以较详地引载这个评论,是鉴于它所谈的与台峡两岸的情况有许多相类似之处,其中有许多论述也应可适用于两岸。而南北两方今天已能迈开这一步,尽管其最后结果还有待于两国首脑的会谈能否达致对两国人民有利的协议,但这总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韩朝两国人民都是有利的。这对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也应该是很适时的启示。两岸许多人民都会问,而且希望:既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能够不设定会谈的先决条件而进行会谈,为什么两岸双方却不能呢?
再从实际来看,多年前海协、海基两会所达成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灵活协议,其实也不是坚持北京所认定的「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则,而是容许台湾方面解释为「一个中国」所指的是「中华民国」(她在1948年以前统治过中国大陆,国民党曾声言将来也要由她统一全中国大陆)。这样的协议,实际上仍等于是容许存在两国中国的内涵和互相对立的口头表述。这也表示:北京并未坚持台湾当局必须首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对于后一点,台湾当局及海基会也没有公开地如此承认过)。
现在,对海基会恢复会谈的条件,显得比过去曾进行过会谈的条件有所不同,至少是大为收紧了。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对待呢?这除了为要打压台独倾向、迫使新政府作重大让步、有如前面所指出的以外,还会有如下的政治意图:极力强调台独的危害性,以转移国内人民对台湾大选所可能造成的追求民主的启示,冲消台湾的民主效应。中国人民会从今天台湾的发展中了解到:台湾人民已有权独立自由地直选自己的各级领导人;不同候选人能够尽情抨击执政的国民党及其候选人,而且能够以多数选票「颠覆」掉国民党的「台湾中央政府」而不被扣上任何「罪名」;执政党在败选后便须和平移交政权给反对党。所有这些重要事实,都在彼岸2,200万人民中发生了,但在被号称是「高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中国大陆,一向被捧称为「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2亿5千万人民,却至今不能享有这样的选举等一切民主自由权利。为什么不能够?这样的不能够是应该再持续下去吗?……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定会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脑中提出、思索,并追求得到合理解决的。
特区政府高官对这次台湾大选的评价,又表现出其「傲慢与偏见」。董特首仍然在外国记者面前大夸「香港比台湾民主」,但却无词答复记者提出,何以全体香港选民不能直接选出香港行政长官这个问题。而政制事务局局长孙明扬更出言嘲讽,说台湾选举所以有超过8成人投票,是黑金政治造成;此外,还因为选民的「利益受损就投入,如果没有受损当然不投入。」他强调香港在这方面没有值得学习台湾的地方。(见3月31日《苹果日报》报道)这些说法与实际并不相符,且是对台湾人民的侮辱,间接地也是对香港选民在过去以至将来踊跃参加投票大泼冷水,以贬低台湾普选来辩解香港的没有民主。
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居民)将会从台湾的民主政治进步中得到启发,为争取应有的民主自由权利而汲取台湾民众的有关经验教训,作为自己今后行动的指南。
200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