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讯息时代」吗?
罗宾逊
(一)
今日的资本主义比以往变化很快。巨额资金在到处寻找出路。新的商品以空前的速度生产出来。当今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去开拓商品的销售能力,使商品生产能够不断地顺利进行。
技术革新,特别是讯息和通讯技术的革新,既是变化的动力,也是变化的产物。从70年代末期以来,微处理机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消费和休闲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新技术对于资本商品和消费商品的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各商行都急急忙忙进行网上交易,希望找到新的市场,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商行通过互联网进行证券投机,使人不由得想起19世纪40年代的「铁路狂飙」,想起18世纪初被称做「南海泡沫」的英国殖民公司——南海公司在南美洲进行的股票投机骗局。许多投机商都明白「泡沫」总是要破的,但他们仍要拼命去试一试。
20世纪末资本主义制度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认为,我们就生活在「讯息时代」、「讯息社会」、或者叫做「知识经济」社会之中。弗朗克.韦伯斯特就这样说:「讯息社会就是以知识为基础,有高级技术,有服务中心的世界」。
(二)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家们联系全球化来看「讯息时代」。市场和全球化不是互相排斥的。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拥有贱价劳动力的第三世界。克林顿的前劳动部长罗伯特.莱希认为,未来创造财富的是那些「使用符号确认、鉴定和解决问题」的「分析家们」的事。按照他的说法,属于这一阶层祇占劳动力的20%。布莱尔和克林顿喜欢挥舞的两手,一手是胡萝卜,即终生受教育和高级技术训练,有高报酬的工作;另一手是棍棒,即祇得到「麦克唐纳式」的教育和低级的技术训练,「终生劳累」。这两手使他们的国家陷入新的对抗之中。
布莱尔在1995年曾说:对现代经济来说,「教育是最好的经济政策。未来就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知识竞争已经开始。我们不能在低工资和满身臭汗的工厂经济基础上进行竞争。我们要有自信。我们的人民的智慧和潜在能力,是最实际的经济。你学得越多,就赚得越多。技术和精明能干会使我们的生活改观。知识就是力量。」最近他还说:「我们不能阻碍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我们已经落后了。我们要促进这个革命。企业要领导这个革命。而政府则起关键性的作用。」
J.比尼格在1986年发表的《讯息社会的技术和经济组织》中,列举75种变化,表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代。「后工业」的权威丹尼尔.比尔直言不讳地说:「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或者说科学技术社会的区别,意味著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范畴已经不适用。」他们说: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动力。知识价值论(这是什么东西呀!)取代劳动价值论。
韦伯斯特认为,这些新的理论表明在造成资本主义诸多变化中思想意识所起的作用。但这些理论对于讯息社会是否已经到来,以什么为标志,所说的则是不明确和自相矛盾的。这些理论都倾向于技术能决定一切的观点。似乎技术是在社会之外的某个地方就存在的。社会对技术则没有什么影响。这是技术决定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技术可以同人分割开来,可以脱离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而自行发展。他们说:「在讯息技术的背后,社会关系就是计算机二进位数字之间的关系。」
讯息社会的理论家们过高估计在世界经济中讯息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忘记了讯息技术是依赖于商品生产的。
(三)
但,无论如何,讯息技术对于资本主义是愈来愈重要了。资本家为了进行竞争,为了在推销商品中获得利益,为了增加剥削劳动力的比率,都需要把讯息技术推向前进。
今天,激烈的竞争迫使各企业公司争相采取最新的技术以求得生存。高技术投资可以上溯到40年代。而在74-75年不景气后的复苏期,这方面的投资明显加快,85-86年达到36%。在美国,约有50%的投资是用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制造新的生产设备方面。
为了替迅速增加的大量资金找到有利可图的出路,可以采取开辟新市场的办法(如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可以进行投机活动,还可以开创新的商品流通渠道。这些都要求用全新的商品来取代旧产品,缩短产品的寿命,加快产品的汹汰。比如今天汽车模具使用寿命已经从过去的七年减到两年。个人计算机在售出后三个月便被新产品汹汰。
讯息技术使迅速而灵活改变产品成为可能。举例说,用程序控制的机械工具来进行设计和加工是很容易的。源源不断的讯息被用来协调和统一散处全球各地的生产进程。由超级市场和购物信用卡提供的市场和消费讯息可以减少为市场生产的盲目性。
讯息亦已变成商品,或者说变成商品的组成部份。「智力财富」的产品——如软件、教育、资讯、传媒、数据管理等等,现在发展很快。比尔.盖茨,就是出售系列《Ever Improving》软件而成为世界首富的。
今天,来自科学研究、高等教育、顾问、广告宣传、雕塑、电影、光碟、新闻网、数据库等的知识资源都受到专利权和版权的保护。医学研究和药物制造现在都是私人投资。投资者保留有生产的控制权。他们还试图取得有关人、动植物的生命基因讯息的专利权呢。
以前廉价甚至无偿使用的讯息都已变成商品。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已被资料网取代;公共广播受到私人卫星电台、电报公司的威胁。
讯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造成失业。在英联邦,银行业和保险业就有10万个以上的工作因采用新技术而取消。加之,讯息技术毋需有人直接监视劳动过程,这就降低了经营和管理的工人的水平。
(四)
「讯息社会」的理论家彼得.德洛克认为,在「讯息社会」里,典型的贸易机构主要是由技术专家组成。他得经由同事、顾客和贸易机构总部得到反馈讯息,并把这些讯息编成程序来进行工作。祇有极少数的工作是按传统常规来进行。这些工作大都是临时性的、低技术、低报酬的工作。据道格.肯伍德的计算,在莱希的「模拟分析」中,这些也仅仅占到1995年美国劳动力的7%。
(五)
讯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拥有讯息技术的人收入丰厚,反之则收入很少。最近,美国商务部的《数字分析》(「The Digital Divide」)统计表明,「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使用互联网比收入低于此数的家庭要多20倍以上,前者拥有的电脑也比后者多9倍以上。白人使用互联网则比黑人和说西班牙语的人多。」
同样的差距也存在于富国与穷国之间。欧洲和美洲有80%以上的人有条件使用互联网。占世界人口1/5的南亚,祇有少于世界人口的1%的人能够使用互联网,80%的人甚至没有使用过电话。因为那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设施。
克林顿和布莱尔试图改变这些数字的差别,而不改变财富上的差别,并企图使二者能够协调一致。克林顿就这样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在最近几年使发达国家使用互联网就如同使用电话一样。这会大大减少收入的不均。」有个印度企业家,想通过卫星电话把互联网购物的乐趣带给落后的印度。克林顿也想这样做,他以为凭借发达国家生产出更多的电话、更多的电脑进入落后国家市场就能办到。他说:「非洲人民和美洲人民并没有什么区别,祇要给人民有机会去学习技术,他们会懂得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就能赚得大把钱。」
这就是所谓「讯息社会」解决社会不均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有意的欺骗。「讯息社会」的理论家们所说的思想意识作用,正好是用来掩盖社会的真正本质;而且,在新的竞争中,要绝大多数的购买者和工人听天由命,祇有极少数幸运者才有可能「赚得大把钱」。
当今资本主义的变化,并没有使我们感到惊异。马克思早就指出过,资本家会越来越要紧紧地抓住人类共有的知识,并为了一己的私利去利用这些知识,如此而已。
(蔚然摘译自《工人自由》月刊99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