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向世界霸权迈进
韦卡曼
在公元2000年底,欧洲联盟诸总理和国家元首,将在法国某处聚会,举行又一次跨政府级会议。元首们给自己订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向世界霸权迈进。他们怀著这个目标,对欧盟的现行结构作出一连串的重大改革。
在巴尔干战事期间,美国一再令欧盟蒙羞,威胁到欧洲内部的团结。只是由于1999年1月欧币的成功推出,才令欧盟的机关架构不致崩溃。由欧币所撑腰的成功「抵御」,再加上欧盟头一次共同面对战事的集体经验,得以把欧盟牢固黏在一起,继续向前迈进。从欧盟诞生以来,它首次敢于把自身界定为独当一面的全球霸权。
社会民主派意气风发
欧盟之能重拾自信,欧币只是成因之一。此外还有其他的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助成其事。
随著1998年社会民主党在德国当选,组成了舒伦德——费雪政府,就在欧盟的指挥高层掀起了政治和机构方面的新气象。
社会民主派席卷整个欧盟。在15个欧盟政府中,其中有11个社会民主党政府,另外两个联合政府。在这个骄人的成绩下,令欧盟的部长级会议变相成了一如西班牙右派总统所抱怨的——「第二国际会议」。
欧洲政坛上前所未见的政治同一性,对资产阶级非常便利。资产阶级党派在经历了1996-1998年连串的大选失败后,在欧币问题上无从胜任推动「欧洲人」突破的先锋角色,而且相反,更是欧币问题令右派陷入身份危机。欧币问题令法国戴高乐派和英国保守党人分崩离析;而在德国,即使由前总理科尔领导的基督教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党阵线,亦不敢碰这一个烫手山芋,以免触怒德国工人。
1990年代的社会民主派一向忠于新自由主义,支持亲欧洲立场,欧币问题令他们当时得令,大展拳脚。他们令欧币平稳顺利地过关,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兼且在部份国家的绿党支持下,连消带打的令工人和年轻人在巴尔干战争问题上贴贴服服,没生多少麻烦。
就在1999年1-6月欧盟的德国总统大选吸引了众方注意的时候,英国首相贝理雅——而不是德国领袖舒伦德——在第二国际和欧盟内采取了主动性。贝理雅主张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鼓吹欧洲军事自主,盛赞欧盟现有机构。他在三个大题目上和英国社会的传统价值决裂了。在接下来的2、3年间,他需要发动实在的政治斗争,以推行上述的历史性转向。
扶植罗马诺.普罗迪出任欧洲委员会主席的动作,造就了一支生气勃勃的政治联线。贝理雅之大力鼓吹普罗迪,绝不是毫无来由的。普罗迪简直就是贝理雅天衣无缝的设计的化身:他是由社会民主党人选出的基督教民主党人;他是在政坛(而且是意大利政坛!)浸淫过的技术官僚;他是深富办治国有公司的经验,兼且又全盘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深的公务员;他是主张新科技的新自由派和现代派,兼且又是大力鼓吹基督教式社会工作的义工!
普罗迪主张的方案,反过来亦是为了协助贝理雅赢得未来「英国大战」而设计出来的。因为,要是英国不加进货币联盟的话,普罗迪也同样会失败。
欧盟机构改革
就是来临中的「英国大战」,促使普罗迪选择新委员会,及对欧盟的机构作出大改革。因此,由英国前首相金诺克出任欧盟副主席,及主持布鲁塞尔机构内部改革的委员长,就不足为奇了。
金诺克甫上任便立即裁减全职职员的数量,并且调动高层职位,以此来把若干国家对委员会机关作局部垄断的状况打散。至于欧盟机构本身,一份被称为「3个诸葛亮」的报告作出了如下的改革,以加强欧盟的决策能力:
1)取消各成员国目前在部长会议所享有的否决权。目的是尽量推行多数制,以让历来「非正式」地设定议题的3大国(德、法、英)更加如鱼得水;
2)赋予委员会主席在委员会内享有全权;
3)加紧共同外交、保安和负责这些事务的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且由部长会议取代委员会来担任这个角色。事实上,目前主持欧盟共同外交及保安工作的部长苏兰拿(法国)在这当中会起著关键的作用。此人是从「北约」调用过来,即将出任欧盟部长会议的秘书长。至于苏兰拿在「北约」的空缺,将由英国前国防大臣罗拔臣出任。真是闭门一家亲!
4)除却把实质权力集中到高层,「接著是把欧洲议会的多项事务列为「共同决定」的范畴。
5)最后,是更改欧盟诸项条约协定,一方面是要求各成员国遵守最基本的宪章式的规定,另方面却是让各国更富弹性地落实推行。
欧币带来的动势
在迈向建立一个超民族国的「政治性」的欧洲的过程中,欧币是一个里程碑,给予这个专权化的「建国」过程以养料。在推行欧币的时间表的限程内,有两个大障碍:第1是到2002年1月,将在市面流通欧币的纸币和钱币;而到了7月,将陆续完成回收国家的货币。到了那个时候,普罗人民将首次在日常使用中接触到这种新货币,预料这将对「欧洲人」的意识和经济行为(储蓄和花费)产生重大的冲击。第二重障碍就是英国是否成功加入货币联盟。在这方面,由于英国的经济周期远远落后在欧盟其他主要国之后,而英镑兑欧币又高过实际的价值,所以在经济和货币方面存有著风险。此外,英国也存有著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风险。欧币之取代英镑,将让为数不少的少数英国人看成是「欧洲大陆」的手下败将;同时,也象征著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的衰亡。
在英国呼风唤雨的资产阶级高层,认为加入欧币是愈快愈好,但他们却希望贝理雅来一次无惊无险的全民投票〔以便得到民众认授的合法性〕。为此,英国政坛出现了百年罕现的跨党联盟,以示全民动员齐齐晋身欧洲的意向。而在反对声音方面,是由保守党中最富沙文主义精神的一翼所领导——前首相戴卓尔夫人执领这支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现在,贝理雅所面临的决定,是要决定到底是在2002年5月大选最后限期之前或之后举行全民投票。
总括来说,在未来两年里,欧币要是能克服上述两个难关,它便会进入全新的时期,得到横扫千军的效应。首先,欧币将由於伦敦金融市场这个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易市场的加入,而会在经济上得到突破性的扩张。其次,它将把其他仍然留在欧币外围的国家席卷进去,例如丹麦和瑞典。在这一点上,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的银行、保险和电讯体系,正在进入合并时期,挪威因此也将受到重大的压力。至于目前仍然处在欧盟及欧币外围的瑞士,其资产阶级也势将跃跃欲试,一并加入大围去。
第三,在东欧,将发生「欧洲化」的效应。欧币将取代德国马克现时的霸主地位而取代东欧本国的货币,或成为挂钩的对象。到最后,假如一切顺畅,欧币将促使欧盟各国的金融市场统一起来,从而促进资本在欧洲的流通度,及迫使欧洲税制划一化。
欧洲军事自主的前景
在欧洲军事自主的问题上,欧洲联盟本身正是万难之起源。任何军事工业,都关乎国家在保卫民族主权的重要方面作出让步,况且,各个民族国也须向欧盟付出更多军费预算。这在各个民族国大刀削减财政预算案的时势下,就意味到劳动人民需要负担这宗额外的开支。换言之,除非国内有军国主义的兴起,否则统治者便很难得逞。不过,在欧盟发施号令的上层,仍是一意推行军事自主的方向。3个主要大国(及意大利)认识到,它们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利益就系诸于此。
对德国,这个方向能令她新近发展起来的「经济新力量」在军事方面有小试牛刀的机会,而这若能在国际层面进行,更会是理想不过。
对法国,她一向纵有核子设备,但是巴尔干一役把该国在民族自主所涉的运作、科技和产业方面的弱点暴露无遗。
对于英国,诚然有著重大的经济理由而导致她全身加入欧盟,而在欧盟的「共同防卫」架构之内,她更是利害攸关——在所有欧盟成员国里,英国是唯一具有全球军事角色的最佳准备。
没有自主运作的共同防卫,就像剑不开刃;这要求国家倾力到产业计划科技、生产和研究方面的总体发展,置民事和军事工业于模糊的界线。美国在这方面是遥遥领先。欧洲若是效法这个方向,将令欧洲与美国的资本主义竞争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影响深远。
美国诚然是充份地留意到这一点。在结束波斯尼亚战争的戴顿条约和处理科索沃问题的朗布叶会议,欧洲外交界俱不在场,再加上用在巴尔干战争上的强大军事力量,所有这些,在在都由于剥夺了二次大战后的秩序,及引发了由波音公司、洛歇公司和威方公司把持的跨大西洋两岸的公司合并,这种种状况俱将危害到欧洲的国防工业,使之分崩离析。
继柏林高峰会议之后,欧洲各国政府都向战争工业施加压力,以让这个工业之间有系统地互相合作,迈向条理化,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防卫欧洲的实力。
英国政府在这个目标下尤其活跃。罗拔臣在就职「北约」秘书长的誓词里,提到美国对欧洲自主的暧昧立场。然后,在随后数个月,人们看到泛欧洲间就制造先进导弹的合作急激增加,而且欧洲政府也更多谈及特别优待「欧洲制造」的军事硬件。
来自美国公司对这种发展的公开抗议,以及克林顿一再召唤贝理雅,在在显示出局势有真实的变化。
朝向建立「大欧洲」
普罗迪宣布:「在未来25年内,将把欧盟从现在的15国,扩充至20国,25国,以至30国。」普罗迪这种说法,是有欧盟领袖的共识为基础的,从而他能开步向东欧进军。
「扩大」欧盟的政治意图,是为了在东面缔造一个平靖的屏风,以让西欧首府无东顾之忧。其中的目的,是逐步创造一个单一的欧币市场。事实上,这个计划已经在进行之中。欧盟(尤其是德国)与东欧的贸易已经取代了前苏联,成为东欧最大的贸易伙伴。只不过推使东欧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代价是十分的复杂和高昂,这从前东德的经验赫然可见。欧盟并不准备担起这个庞大的代价。现时,在欧盟的预算里,用在这方面的开支,仍然微少,只占欧盟生产总值的1.1%(而且上限设定在1.27%)
由此可见,欧盟「扩大」的目标,完全不是用高度的社会标准来作为会聚的条件,它只不过是任由市场的作用,令整个又整个的社会部门肢离破碎,从而为资本主义(重新)作安排,继以达到帝国主义并吞的结果。这就为东欧地区缔造了持续的动荡,令战争和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欧盟用来为军事自主作辩解的强有力的论句,就是说要把欧洲东部的冲突制服。推而广之,更是「加紧边境防卫」、「控制流民潮」,从而成为制定国策的理据。
我们不该忘记,欧盟旨在扩张的这片东部的土地,是十分的广袤巨大,包括有欧洲大陆所余地区、环绕地中海的地区和「北约」的东南屏风(俄罗斯、高加索、土耳其和中东),换言之,就是国际势力各种变幻无穷的组合历来必争之地。此所以,欧盟的优先目标,就是把驱策其辖下的整部压迫机器放在首位。
现在,欧盟所希望的跃进,就和它在1985-1993年所做的一样规模,同样的饶有深意。欧盟的新目标(货币统一、防卫自主、扩大版图,及树立法理机构),在在俱要求欧盟的国家机器有著大幅度的扩充和加强,不论这是由扩大超民族国所处理的事务,或壮大现有的跨政府合作机关来达致也好(或两者兼而并进)。当这方面的事态取得实质的进展,这个发展便将富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以欧洲为基础的跨国资本急激增加。就在去年,在「收购和合并」方面,出现了实质的变化,尽管在这方面仍不能与美国看齐。可是,正就在美国的「收购和合并」的活动处在18个月来的最低水平之际,欧洲在这方面的活动超过了美国,并且是在7年来首次超过美国的水平。
欧盟建立超级霸权
欧洲的大型公司在美国进行的收购率,较诸美国在欧洲的收购行动多出3.3倍。资本流通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还在数年前,欧洲跨国公司之倾向在大西洋两岸哪一端进行合并的意向,还不是十分明确。现在,合并行动的重心确定无误的是在欧洲内部发生。在短短9个月里,合并行动的价值额增加了一倍,高达6.883千亿美元。
就在这个领域,也出现了在政治方面饶有兴味的两项新发展。第一,欧洲的跨国公司就在欧洲本土巩固基业;第二,它是发生在传统以来经济和个人与民族及国家机构最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那些部门:银行业、保险业、电讯业、武器业和公共事业(煤气、水、电)。
欧洲的资产阶级日益面临这两种选择:追求欧盟的宏图大计,或是让这项大计落空?要是后一项选择得逞,结果便会是把过去15年来的〔欧洲〕发展扭转,实现跨大西洋两岸的公司合并,也即是在美国公司的羽翼下,实行欧美公司合并。
主要的冲突是正在全球进行重组的资本主义与国际无产阶级的冲突。欧盟的工人阶级纵然有过失败,有著意识形态的退却和结构性的弱化,它仍然是组织得最好、最富有觉悟性、最政治化的社会力量。在欧盟追逐权力与光荣的道途上,工人阶级将是最重大的障碍。
我们不知道欧盟将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强权梦想。但所有反资本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必须提升到更高一级的斗争水平。我们必须逐点反对「他们的」具体政策。我们必须为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另类出路而战。
而且,在欧盟下一次的重要聚会——在2000年底在法国召开的跨政府会议——我们必定不能错过这次庞大的动员的机会。
(史丹摘译自《国际观点》2000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