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就职后的两岸关系

                         军行

 


         就职演辞的表态

    陈水扁的总统就职演说,相当迁就北京的重大压力,表示出寻求和解的善意,暂时没有刺激起中南海领导层的强烈反应,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两岸关系不致急剧升级。而在台湾人民方面,也没有认为他已丧失原有的基本立场。

    陈水扁指出:「台湾在半个世纪以来,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缔造了民主的政治奇迹。」他多次强调台湾的民主、自由、人权;宣示未来施政的方向是要把《国际人权法典》国内法化。(这种民主的发展,在台湾民众心目中是很感自豪的,尤其是对比于彼岸的话。)他提出的政治改革是:清流共治,扫除黑金,杜绝贿选。

    对于两岸关系,他比以前作出了一点让步,宣称「海峡两岸人民源自于相同的血缘、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相信双方的领导人一定有足够的智慧与创意,秉持民主的原则,……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他以此间接地回应了「一个中国」原则的要求。

    他保证,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则在他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而原来的国家统一纲领的要点之一是:「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承诺不废除国统纲领,亦即意味仍然承认这个纲领的内容。

    在陈水扁演说后的当日,台湾东森电视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83%受访者满意他的就职演说,两岸关系部份也获近7成人肯定(5月21日《苹果日报》报道)。稍后的行政院陆委会的民意调查显示,近9成民众赞成他对两岸关系的「5不主张」,83%认为就职演说对大陆表达了善意,并认为大陆亦应对台有善意回应。另有87%同意「两岸的平等地位要先确立,才能有助于台湾政府与大陆方面进行谈判」;83%不赞成大陆以「一国两制」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张。(5月26日《东方日报》报道)

    在就职近一个月时候,台湾地区公共事务学会的电话访问结果,依然有77.1%对他的施政表现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不到一成。这些相信都大抵上可反映台湾多数的民意趋向,显示出陈水扁在台湾民众中是受拥戴的。

           北京的坚持

    可是,北京的迅速反应却截然不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发表声明,开头引述陈演说中提到的「五不」,意味它对这部份的肯定。但却指责就职演辞对「一个中国」原则采取了回避、模糊的态度,认为「他的『善意和解』是缺乏诚意的」,并且对陈水扁把一个中国说成是「未来的」表示不满。不过,声明表示:「我们继续大力发展两岸经济合作、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以『一个中国、两岸谈判』的方式推动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当前,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诺不搞『两国论』,明确承诺坚持海协与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我们愿意授权海协与台湾方面授权的团体或人士接触对话。」后一说法与不久前北京方面否定有「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强硬态度已有所不同。

    北京坚称92年达成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有文字记录的。但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许惠祐则说:双方当时曾各提5个方案,后来海协会在电话中同意在口头上各自表述。海协会有意以书面表述会谈的结果,海基会没有回复,仅去函海协会表述台湾的「一个中国」在国统纲领中已有表述(见4月30日《明报》的《神州脉搏》秦胜的引述)。对于「一个中国」的问题,直到最近,海基会董事长、国民党中常委辜振甫还说:「大家对『一个中国」的概念都不清楚,他认为,『一个中国』是一个大的中国,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要统一,那个统一的国家将来当然是台湾以及包括中国大陆」。(6月18日《文汇报》)

    由于现时海基会对先须同意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先决条件未加以接受,使两会商谈继续停顿。北京对台工作的官员重申:在海基会未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明确认同的表态之前,海协会不会与之接触。海协会对于海基会的来函没有回复。北京将希望寄托于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党派和团体,进行对话、协商(6月10日《文汇报》)。但现时在台湾,对北京政权友好、认同、赞成尽快统一的党派和团体的力量并不大,不获台湾当局所授权;如要依靠它们取代海基会来解决困难及问题,至少也是舍近图远的做法。

    何以两岸不能用朝韩会谈模式?

    两个月之前,当朝韩宣布两国首脑将举行会谈以后,笔者在《台湾大选面面观》一文(刊本刊上期)中曾指出,这对韩朝两国人民都是有利的,而对海峡两岸领导人和人民也应该是很适时的启示。两岸许多人民都会问:既然朝鲜南北双方能够不设定会谈的先决条件而进行会谈,为什么两岸双方却不能呢?

    嗣后,朝韩首脑会谈已经成功地达致多项协议。中国外交部为此发表声明,认为这「是具有历史意味的重大事件,相信这将对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作出宝贵贡献。」「中方一贯主张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应由当事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加以解决。希望双方继续本著和解与合作的精神……为最终实现半岛的自主和平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上述的贡献、主张、希望,其实也完全应该适用于海峡两岸的会谈,通过协商解决两岸的歧见,以期最终达致统一。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声言:「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在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上不同于德国问题或朝鲜问题,因此不能相提并论」;北京「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这也就是说,不能用毋须先接受对方的前提条件便进行会谈的模式。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所代表而提出的「理由」是否有理吧:

    一是说产生的原因不同。东德、北朝鲜和新中国当年产生的情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她们都是由于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代表不同阶级的两种力量激烈斗争、通过战争从原来的国家领土上宣布成立新的国家政权,与旧的统治阶级政权继续对立、抗衡的。台湾在抗战结束后由国民党从日帝的长期侵占下「接收」过来,国民党随著内战失败而退出大陆后,便全力加强其在台的统治。国民党以中华民国国号统治台湾已有50多年,由两个不同国号的政府分治著两岸,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朝鲜、两德和两岸基本上都是战争或「内战遗留的问题」。这样的新国家产生原因,或即使「纯属中国的内政」,又怎能构成截然不同的解决模式,使两岸的高层不能面对面会谈?

    二是说政治性质不同,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绝大多数国家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同时承认朝韩是两个主权国家,因此不能像朝韩一样经由高层会谈解决问题。但是,今天还有少部份国家仍继续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中国,与台湾政府维持著外交关系。如果以承认中国的邦交国家多少来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期间,有许多国家还未承认北京政权,而只在后来才陆续改变立场,接受北京的建交条件,只承认北京政权而与台湾政府断绝正式外交关系(美国便是经过20多年之后,在70年代才作此转变的),但她们与后者仍保持著非官方的「民间」关系。当新中国还未得到大多数国家普遍承认的时候,是否就应该用与今天不同的解决方法呢?而且,朝鲜问题即使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为两个国家的问题,今天也是由朝韩两国首脑会谈来开始解决,而不是靠国际社会干预、解决的。可见这不是决定问题的关键准则和「理由」。

    拿出这样不成理由的「理由」去反对两岸会谈,而一定要台方先接受北京的前提条件,即先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她的一部份,才能举行,那就会被台湾人民视为无理拒绝会谈的借口。北京这样的「理由」,不但极难为台湾人民接受,反而会引起后者更多的反感,在对照朝韩峰会的成功事例之后,会又一次认为中共领导层蛮不讲理,只要用高压手法企图强迫台湾人民完全臣服,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台湾人民觉得自己长期争取到的民主自由权利,是非常宝贵的,他们已在尝到「主权在民」的好处;如果大陆仍然没有民主自由,他们自然不会愿意被强迫统一,接受官僚专制的统治(即使是暂时的间接的统治)。纵令中共将来不惜付出非常重大的代价,以武力进占了台湾,那也是不得台湾民心,势必遭到长期的抵制、反抗的。唯有在大陆进行了民主政治改革,同时充份尊重台湾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通过两岸领导层耐心的对话协商和人民的同意,最后达致全中国的民主和平统一,这样才能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合理而有效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200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