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以色列建造的耶路撒冷神话

                      瓦尔肖斯基

 


    据国际报章和以色列本土的报章所言,造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无法在大卫营的谈判中达成和平协议的主要障碍,就是耶路撒冷问题。在以色列本国,绝大部份评论家都力图令读者相信,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已经准备好拱手交出自1967年6月占领的土地中的9成,准备好同意作出妥协,让巴勒斯坦难民有回返家园的权力,而且也准备承认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主权国。而据评论家声称,达成最终协议的唯一障碍,是如何在以色列所声称的拥有对「耶路撒冷」整个地区(即所谓「大耶路撒冷」)的主权,及巴勒斯坦人要求须对包括了西岸被占领土地的那个「耶路撒冷」的地区行使主权的诉求,无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妥协。

    在新闻媒介所造就的这种印象下,以色列和平运动中人,大多都非常乐观,他们深信,以——巴不久便会在耶路撒冷的问题上达成协议。他们并且因而迁怒于阿拉法特,认为以色列既然作出了这么重大的让步,巴勒斯坦人也应该作出妥协,放弃要求对东耶路撒冷的主权。

          新的分治制度

    我须承认,我并无我那些和平阵营中的友人们那么乐观,而且我对所谓在大卫营达成的成就深表怀疑。我最大的保留,首先在于所谓「93%」的西岸的所指?是否指解散在这93%地区上建立的以色列殖民区呢?倘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刻里,建立贯通西岸的通道?以色列殖民区及那些数以千里计的通道,在将来的法定地位是什么?它们是否会继续纳于以色列的主权内,由以色列控制?或是它们会成为法外领土,然而在事实上是纳入以色列的版图?而要是这样,则所谓一个巴勒斯坦主权国的意义何在?

    一个被分割成碎片的西岸,只是近乎一个班图斯坦的制度〔前南非境内被包围的纯黑人地区,享有有限程度的自治〕,从海岸直到河岸,被连绵不断的以色列领土包围。

    但,且让我们相信,现在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个障碍、所谓以色列——阿拉伯争持的中心问题,就是「耶路撒冷问题」吧。然而这个问题本身,正是发挥著制造神话、转移视线的作用。耶路撒冷是怎样从一个受著以色列控制的城市,迅速转化成一个把西岸分割成南北两部份的地区呢?正是这种分割,成为了以色列得以持续不断的把西岸占领,同时又妨碍到一个可行的巴勒斯坦国的形成。

       殖民兼并的新瓶旧酒

    以色列目下作出的「妥协」的主要内容,是容许「市政自治」。在过去6年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众专家和非官方代表在和平谈判前夕举行的大多数会议,这个所谓「市政自治」,皆被所有人反对,因为这个方案完全没有正视问题的核心所在:政治控制权和国家主权问题。所以,把这个方案重提出来,明显就是对巴勒斯坦人的冒犯。

    再者,所谓「市政自治」也完全不是一种妥协,而仅是以色列最想得到的解决方法:既能对东耶路撒冷享有政治控制和主权,然而又毋须以色列付出一毛钱以为巴勒斯坦人建设当地的医疗、教育和基本建设——还有比这更便宜的打算吗?在过去6年来,以色列在西岸和加沙地带已经作出实验,对于自治而同时又毋须负责这种种对以色列的好处,已经心知肚明。这就是巴拉克向阿拉法特所作的「让步」。

        制造耶路撒冷神话

    以色列用历史和宗教这两大理由,拒绝对耶路撒冷做出妥协。在这一点上,巴勒斯坦人是完全可以拿出同样的论句。但且让我们不谈这个。以色列所提出的理由,完全是用心不良的借口:被以色列吞并,然后纳入「耶路撒冷」的那个部份,完全无关乎圣经上所说的那个耶路撒冷。现在以色列这个「统一的耶路撒冷」,完全是个人为的产物;以色列借用「耶路撒冷」这个名称来制造神话,目的是使犹太人对该地区控制得以说得过去。

    犹太人和以色列(这两者不是一码子事)对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周边一带的圣地,不错是有著索取权——而这些索取权是谈判处理的课题——可不过,那些史迹只占耶路撒冷城的市区地段的3%。至于「耶路撒冷」其余的97%的土地,既不是只有犹太人居住,而且也全无历史重要性。由以色列在1948-67年实行统治、作为其首都的占地38平方里的「西」耶路撒冷,只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起来;而且,到1948年时,巴勒斯坦人拥有该地40%的村庄、财产和商业楼宇。西耶路撒冷之所以成为只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在Beit Safafa一处之外,其余全是由军事占领所造成的人为产物,而并非由犹太人「自自然然」地通过聚居而把该地的「重要性」表述出来。至于曾经在约旦治下的「东」耶路撒冷,却是只有6.5平方里的面积(包括了耶路撒冷旧城及周边的史迹);而这个部份其余的63.5平方里——也即是被以色列在1967年吞并为「东耶路撒冷」的90%的土地——实际上是巴勒斯坦人原来位于西岸的28个村庄。这些村庄的所在地,在一夜之间忽然变成了「隐形的」、「史迹上的」和「神圣的犹太人城市」。

    以色列现有的「东」耶路撒冷,比起1967年之前由约旦所统治的耶路撒冷,在面积上大10倍,但它却没有多少巴勒斯坦人的人口,尽管巴勒斯坦人其实是该片土地上的城镇的运作要员。在1967年时,以色列当时的国防部长达扬向当今的极右派领袖泽耶维作出指示,重新划订市际界线,其中的指导原则,便是「划入尽多的土地,尽少的巴勒斯坦人」。而泽耶维其人所属的极右党派,也是主张把巴勒斯坦人「转移」到其他国家去。

    在1967年时就犹太人——阿拉伯人的人口划订的人为的比例,约是3比1之数;这个比例,自此便正式地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基础,无论从发展房屋建设、财政预算、道路及基础建设、社会服务,以至耶路撒冷的未来发展,都是按照这个基础来制订(虽然在耶路撒冷市内,阿拉伯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在设计和治理一个城市时,竟然是以由一种人口占支配地位控制另一个人口为出发,并且还正式地采纳这种歧视政策,这本身已经是很糟糕的了;可是,还要把这样的一个城市称为「统一的」城市,则干脆就是行诈。

    以色列通过用划分区域地带、发牌制度和拆毁「非法」房屋等限制巴勒斯坦人房屋、限制他们使用自己的土地的政策,遂成为了以色列人为地支配耶路撒冷的机制。在1967年,被钉上「东耶路撒冷」给标签的这片70平方里的土地,附加进了面积38平方里的「西耶路撒冷」。

    进行了这个「统一」之后,以色列几乎是立即著手展开「犹太化」。「统一」后的「耶路撒冷」,其中有35%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立即被政府没收,用来专门为犹太人建造大型房舍。而另外,有54%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给宣布为「绿野」,严禁巴勒斯坦在其上兴建房屋。换言之,时至今天,东耶路撒冷只有11%的土地(以城镇计,只有7%)可供占了全市3分1人口的巴勒斯坦人使用。

    以色列的政策是很清楚的:把巴勒斯坦人规限在禁止自由出入的贫民窟内(以迫使有意追求较好生活的巴勒斯坦人离开以色列国境,到他处谋求发展);确保在城之东,在巴勒斯坦人聚居之地的内部,到处分布建立犹太殖民区,以确保以色列的统治优势;因而,使巴勒斯坦人在城内不能发生什么有意思的政治活动和影响力。在今天的「东」耶路撒冷,犹太人的数目远超过阿拉伯人。使巴勒斯坦人边缘化,及使西岸巴勒斯坦人的领土支离破碎的做法,继续雷厉风行。

    在耶路撒冷内外,通过运用历史和宗教形象来制造的神话和一盘混账,令「耶路撒冷」这个题目使人晕头转向、混乱和扭曲。这个所谓「统一的耶路撒冷」,是用来向整个西岸中心地带扩张统治的楔子。我们除非掀去隐藏在历史和宗教后的烟幕,否则便无法理解巴拉克所谓作出妥协的实情。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巴拉克轻而易举的就愿意把以色列最强项的史迹耶路撒冷旧城拿出来,作为谈判的妥协对象,但对于位在耶路撒冷和「大耶路撒冷」之间的一大片空地,却是坚持不让。他宁可让出犹太庙的圣地所在地,却拒绝交出一个工业区,显见巴拉克的考虑并非出于什么宗教神圣性,而是出于战略性。以色列左派也会被这种以宗教为借口的烟幕欺骗,尤为令人不安。而这么一来,他们更加深以色列制造的神话了。

        用人民权利作抗衡

    用人权和国际法的话语是能向以色列政府用「历史权利」为口实挑战的唯一方法。而这能导至两项——并且只有两项——的解决方法。第一,是根据国际法(严限用武力非法侵占土地)和联合国第181决议案,要求以色列撤出东耶路撒冷,并最后全面撤出西岸占领区。这样一来,东耶路撒冷便可以成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并且,或许还包括西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园和获得赔偿的权利)。另一种出路,是以色列军遵守联合国第181决议案,全面撤出整个大耶路撒冷;这样,便会导至建立一个在国际控制下的分离体,即联合国原有的分割计划。至于任何其他出路,将会是缺乏认受性,因而不会长久,并且会为新一轮的战争铺平道路,招来比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更大型的民族势力和宗教势力。

    (史丹摘译自《境内来的新闻》2000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