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法会补选谈到特首的推选
振言
2000年9月立法会选举前爆出了程介南以权谋私的丑闻,但特区政府为有利于亲中、保皇的政治势力而制订的政党比例代表制条例,以及不能退选(虽然仍有其他一些情况可以退选)的规定,致使部份选民因要投民建联名单而使它的第一位候选人程介南仍可当选,尽管当时民建联已在铁的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丑闻而公开谴责了程介南、撤去其党内职责。这样的选举条例是非常荒谬、侮辱选民的,充分暴露出特区高层的无远见及无能。在程介南当选而立即提出辞职后,当局决定于12月10日举行补选,以填补这个席位,从而要浪费几千万港元的港人血汗钱和庞大的人力。
补选的参选者,主要是民主派和众多法律界等人士所公开支持的余若薇,与代表民建联的钟树根,其余4位独立参选者实力微薄,这实际上是余、钟两人的决战,他们基本上分别代表著不同的政治观点立场,余及其支持者要走的是拥护民主、人权、法治的路线,钟走的是拥护京官、保卫特首的路线。
补选结果,余若薇得到10万8千多票,得票率52.1%;钟树根得7万8千多票,得票率37.6%,比余若薇少3万多票,得票率低4.5%;尽管在这次竞选中,民建联已经倾全力出击,有如曾钰成所坦言的:「过往补选历史上,从来未试过成个党走入去『砌』。」钟的宣传品充斥港岛各处,宣传车不断开动,出动全党及其支持者(包括有20万会员的工联会和文汇报等)力量去进行这次争夺战,企图全力保住立法会内程介南辞职而悬空的一席位。他们将这次补选定性为「爱国爱港」与「抗中乱港」之争。钟树根在其传单上影射余若薇(指她的竞选颜色——绿色代表「偏激对抗力量」,「稳定确现危情」);但在公开论坛上,对于后者的质询却无法举出任何事实来支持其指责。从钟树根选前定下10万票目标而结果差两成多这点来看,他是逃不过多数选民的雪亮眼睛的!
余的胜利不但挫败了民建联的意图,而且,对民主派今后在立法会内的斗争,也将会产生颇大的作用。因为,在分组点票时,如果她信守竞选诺言,则民主派在其中的一组(「地区直选及选举委员会」组别)将会拥有30票中的15票;又如果加上可能的「独立」议员一两票,便会获得该组别的多数票,打败该组内的亲京、保皇派;即使另一组(功能组别)给后者占了多数,也难以通过后者提出的议案。这也是对亲京的临立会成员为亲京保皇派度身定制的立法会表决机制的一个打击。
这次补选结果反映出大多数港人追求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愿望,和对一人一票直选立法会全部议席及行政长官的诉求。这同时也证明了现行的立法会和行政长官产生办法是违反多数港人追求民主的意愿的;立法会的名单投票制及其不准退选的规定、立法会的分组计票机制等等,都是有害无益的。在补选结束后全港必需重新展开对政制和以上各种问题的讨论,迫使当局彻底改正回归3年多以来在这些问题上的不民主的错误。这就是从此次补选中得到的最重要启示。
但港府的做法却与上述的正确道路相反,不但不提出进行这些讨论,反而突然公布了有关《行政长官选举条例草案》的立法建议,由800人的选举委员会选出第2届行政长官。这样仍然由小圈子来选出,又一次剥夺了全港市民的应有普选权利;而即使是这样子不民主的推选,政府高官一直都不肯答复是否选委会兼有推选特首的功能,直至今年7月产生的选委会和今年由选委会推选6名立法会议员时,仍是避言选委会有无「双重功能」。这使人怀疑政府是在选择对董建华当选连任的有利时机时才作出宣布。而在上述宣布后,许多挺董的大富豪和政界要人都争先恐后地声言支持董建华连任,看来是北京高层已作出钦点的决定,人们便加以响应,而不顾香港大多数市民的反对意愿,从而在变相地委派出的800名选委的小圈子中,董建华将可稳定地得到多数而连任,又一次写下了香港史上不民主的另一页!
200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