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
前戈
《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三卷是郑超麟生前自选的文集,除《回忆录》是1945年写的之外,其余文章、诗词大多数是在1979年6月解除严密管制、恢复公民权之后写的。
三卷本文选所收集的文章内容,可分为五大类:一、个人历史,二、中国共产党党史,三、中国革命史料,四、中国托派史料,五、政论。这只是从文章的内容来划分。诚然,同一篇著作中却有二类或数类的内容。比如,《回忆录》,既有个人的历史经历,又有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托派史,是不可多得的著作。故此,《回忆录》曾经于1982年出版,内部发行,后来又再版,最后再版公开发行。《回忆录》还被翻译为德文、英文、日文出版。在国内出版的《回忆录》把《恋爱与革命》这一章删去了,而今《文选》所收录的《回忆录》把这一章补上了。正如郑超麟所说的,「恋爱与政治有关」,这一章并不是不重要的。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方面,郑超麟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资料,如:
上海第三次武装暴动,中共党史一向是说周恩来领导的,郑超麟以他亲身参加了这次暴动,所知道的领导这次暴动的是陈独秀以及上海区委书记罗亦农。
1927年4月,陈独秀到武汉后,中共中央的瞿秋白、谭平山、张国焘,在每次中共中央会议之前,他们三人事先商议作出决定,然后拿到会议上讨论。所以那个时期中央的政策的决定是瞿、谭、张三人起主要作用。那个时期被称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实际上是瞿、谭、张三人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1927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出的「十一条」,中共党史是说陈独秀的「十一条」是「集右倾投降主义的大成」。郑超麟指出,这「十一条」并非陈独秀提出的,是瞿秋白在会上提出的建议,并由瞿秋白起草经大会通过的。
郑超麟参加了「八七会议」,是会议的记录人。他叙述了会议的情况,并指出会议没有作记录,后来出现的「八七会议记录」,是后来补上的。会上的发言也是后来才写上去的。会上除了瞿秋白讲话之外,毛泽东只说了几句话,没有其他人发言。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对中共党史作出纠正、澄清。由于郑超麟在1924年从苏联回国就在中共中央工作,与中共中央个别人住在一起,中央会议有时他也旁听,他所知道的人和事是不少的。他反对虚构与臆测。他对中共党史的回忆材料,可信性很强。
以托派领导人身份写出托派历史的只有郑超麟、王文元和彭述之、陈碧兰。而彭述之的《回忆录》只出版了第一卷(法文版),第二卷(中共党史及中国革命史)、第三卷(有关托派史)只有录音磁带,还未出版。王文元叙述中国托派历史是从1928年莫斯科中国学生组织反对派开始,1929年回国后,1930年参加托派活动,而郑超麟补上王文元不足的地方,就是陈独秀等人在中共党内的反对派「无产者社」。郑超麟回忆托派历史不足的地方是他1931年被补,在国民党监狱中关押了六年,1937年8月释放后又去了山村教书,直到1940年才回到上海参加托派中央工作。所以从1931年被捕后至1940年这段时间,他对托派的组织情况和活动是不知道或知道得不多,而对托派分裂后,郑超麟王文元的少数派——国际主义工人党的主张与活动,又叙述得很少,郑超麟在少数派的刊物《国际主义者》、《新旗》、《建立》发表的大量文章,没有一篇收入在《文选》内。
***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0月24日(《第三次入狱梗概》写的是1966年10月24日批斗郑超麟,这是记错了的。1966年下半年和1967年上半年是监狱看管人员的批斗,1967年下半年才进行狱中犯人批斗)郑超麟在托派小组里第一个被批斗。经过十多天的批斗,最后郑超麟被逼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对他的批斗才结束。过了一段时间,接下来批斗托派犯人的第二个、第三个。
郑超麟承认自己是反革命是在批斗的压力之下被逼承认的,思想上并没解决问题。解除严密管制后,他马上写申诉给法院,要求为托派平反。法院对他说,如是他个人提出申诉要求平反法院可以受理,为托派平反法院不受理。
郑超麟又写信给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要求为托派平反,没有回音。在他临终时,把《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信》要求为托派平反的信交给上海政协人员转给中共中央,也是毫无结果。在他出狱后的十多年写了不少论证中国托派不是反革命的文章,为苏联托派,托洛茨基等人平反的诗《丁字碑》(「丁」即「T」——TROTSKY托洛茨基),(注)他祈望在生前争取到托派平反,死也瞑目了。可是他一切申诉请求平反毫无结果,他是含恨于九泉了。
郑超麟在《托洛茨基「平反」了么?》一文中,引用了1936年8月「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中心案」苏联法院的判决书并未对托洛茨基、谢多夫判刑,只是「在苏联境内发现该父子行踪时,应立即逮捕,交由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审判之」。既然,对托洛茨基、谢多夫没有判刑,也就没有对托洛茨基、谢多夫平反的问题。不错,「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中心案」没有对托洛茨基、谢多夫判刑。但是,1938年3月「反苏右倾托洛茨基集团案」,缺席判处了托洛茨基、谢多夫死刑。所以托洛茨基、谢多夫亦应该平反。后来,1988年托洛茨基、谢多夫得到平反了。
郑超麟从苏联法院在「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中心案」没有对托洛茨基、谢多夫判刑,结合郑超麟等托派未决犯,郑超麟认为,就没有平反的问题了。这是不对的。郑超麟也记述了管理托派犯人的工作人员对郑超麟说:「你们没有判刑,不是没有罪,是有罪的,他们判了无期徒刑,你们是头头,该判什么刑?」。1979年6月,对托派人员解除严密管制,恢复公民权或给予公民权,恢复自由。政府工作人员一再申明:「释放你们,不是你们没有罪,你们是有罪的。」既然是有罪的,关押了二十六年半,郑超麟等四人未判决犯,不是不用平反,而是应该平反。
郑超麟非常关心有关托派平反的文章。原人民出版社社长曾彦修在《华夏纵横》(1997年第2期)发表了《还历史的真面目》。文章写道,陈独秀是抗日的,并非是汉奸。苏联托派案全是假案,中国的肃托案「湖西托派案」、「王公度托派案」、「王实味托派案」,「全是假案」。
郑超麟写了《曾彦修所作〈还历史以真面目〉一文书后》。认为曾彦修的「中国肃托案全是假案」是包括1952年12月的「肃托案」在内。这是曲解了曾彦修的「全是假案」。其实,曾彦修所说的「全是假案」,是指「湖西托派案」、「王实味托派案」、「王公度托派案」……等等,对解放后的托派,曾彦修说得很清楚,他完全同意唐宝林所说的解放后托派是反革命集团。
1952年12月的「肃托案」,曾彦修也就不认为是假案了,就不包括在「全是假案」之内。会造成这样明显的曲解,只能说是由于郑超麟祈望托派平反心切所致。
***
郑超麟对苏联社会性质、国家性质与托派的正统观点完全不同。1949年末他就写了《国家资本主义论》。说苏联是国家资本主义,在《文选》所收录的多篇文章,也有作这样的论述。他举出了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论及的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列举的苏联经济成份有:1.宗法式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者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经济。
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出租给外商经营的企业经济。列宁最初对出租给外商经营企业抱有很大希望,可是接受承租的外商寥寥无几,国家资本主义形成不起来。当时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者经济占很大份量,可是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拿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作依据作为苏联是「国家资本主义」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郑超麟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干部主义」、「斯大林式的资本主义」。这样的观点集中在《论新资本主义》(第二卷),《一九九二年提纲》(第二卷)、及《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第三卷)中。
郑超麟的《干部主义》,是在狱中学习反修文件「十评」时就形成的思想。很可能由于斯大林的「干部决定一切」引发他的「干部主义」。郑超麟说苏联是干部主义社会,官僚就是干部,干部属于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干部占据了政权,掌管了国家财产,占有剩余价值(即剥削劳动人民);它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而是斯大林式的资本主义。由此而得出,苏联是资产阶级国家,不是托派所说的堕落的工人国家;苏联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托派说的苏联还存在十月革命的成果公有制(即列宁所说社会主义经济)。由此,如果外国军事入侵苏联,就不是托派所主张的「无条件保卫苏联」了。
郑超麟把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经理不但有管理权还有行政权,是资产阶级一个阶层,以此来作为类同于苏联干部——资产阶级阶层。这完全是牵强附会。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经理只有企业的管理权,并没有对资产的决定权。股东的董事会才有权决定分红计划,企业与别个企业合并……等等有关资产的事情,而苏联官僚层,不但有管理权而且还有资产的处理权。
是的,苏联官僚层占据了政权,掌握了国家财产,掌握国家财富(包括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官僚把很小一部分国家财富占为己有,通过高额薪俸、特别津贴、官僚特权享受设备完善的住宅、疗养院、廉价商品的方式占有。官僚占有的剩余价值还是很有限的,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剥削工人所占有的全部剩余价值(除了纳税之外)。官僚在职时所享有的特权,在去职后就一切都被取消了。住的公房还给国家,高额薪俸改为退休金或养老金。所以官僚层——干部看作资产阶级,苏联是资产阶级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不符合实际的。
***
郑超麟在《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一文中,提出「二十世纪资本主义仍在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成功」的问题。
郑超麟首先从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谈起。他说马克思所列出的扩大再生产算式,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有一部分产品超出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所需而卖不出去,马克思始终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卢森堡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第一部类卖不出去的那部分产品输送到前资本主义地区。故此资本主义能继续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能继续发展。前资本主义地区把这部分产品消化了,就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当前资本主义地区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时,就不再需用第一部类多余出来的产品了,资本主义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就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这样对马克思列出的扩大再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成分的比例算式的理解是错误的。马克思列出生产成份的算式,只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进行的情况。马克思明确的说明这些算式的成分比例是假定的。既然是假定的数字构成的算式所得出的结果就是假定的结果,不是真实的结果,那就不应该拿它来解释「二十世纪资本主义仍在发展」的问题。
资本主义必需扩大再生产,才能使资本主义能延续下去。但是扩大再生产会造成生产过剩,不论第一部类的产品以及第二部类的产品都卖不出去,那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一百四十多年期间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多次。如果以国内市场无法容纳产品的销售来说,那是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生产力已经发挥出来了,」资本主义该死亡了。资本主义为了能延续下去,就必须扩大市场,主要的向国外争夺市场。两次世界大战无非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不但把产品推销到经济落后的国家,而且把产品渗入到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为了占领市场,就要生产价廉物美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在这样生产的要求之下,就必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就是在生产要求刺激之下急速发展的。所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生命线。
郑超麟又引用恩格斯《马克思〈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所说的「历史清楚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因为1848年以后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足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发展能力。」郑超麟以此来说明二十世纪资本主义能够继续发展,甚至还有繁荣昌盛,就是「资本主义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的程度」,所以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成功。
马克思对法国1848年无产阶级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和恩格斯的看法有不同的。马克思认为是无产阶级还不成熟,还没有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在1848年除了英国之外,在欧洲大陆无论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在不同程度上成长起来了,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法国、德国还没有发展到高度。但不应该以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取得胜利反过来证明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革命是需要具备有一定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才能实现的,但并不需要等到资本主义有了高度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俄国十月革命时资本主义还未发展到高度,而无产阶级革命却取得成功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认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程度,即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已完全成熟了,但是英国不但在1848年,甚至到现在二十世纪末从来没有发生过像法国1848年六月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那样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哪就当然不是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还未成熟到足以被铲除的程度了。
郑超麟又引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所说的话:「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以此来说明二十世纪资本主义仍在发展,而且繁荣昌盛,证明资本主义全部生产力还未完全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就不能代替资本主义了。
在二十世纪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能继续发展?是不是资本主义全部生产力还未完全发挥出来?
马克思早已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它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它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用新技术与新的生产方法来代替旧的生产技术和旧的生产方法。危机破坏了一部分生产力之后,又重新发展起来,继续它那周期性的危机、复苏、繁荣、停滞、危机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如果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取得胜利,资本主义依然继续它那周期性的发展下去。
所以,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与扩大,不能反过来证明资本主义还未成熟到足以被铲除的程度。资本主义发生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完全发挥出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就表明资本主义已成熟到足以被铲除的程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已成熟到被铲除的程度,甚至落后的俄国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获得成功。德国资本主义比俄国发达得多,但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失败。革命失败的原因也就不能归于资本主义还没有成熟到被铲除的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仍在发展,而且还有过经济繁荣,特别表现在废墟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大国德国和日本。战后资本主义得到大发展是由于战争破坏生产力,正如危机破坏生产力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遍及欧、亚、非洲,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广度与深度都大得多。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又破坏了大量的物资,战后就需要大量物质来恢复被破坏的地区,那就要扩大生产,加速生产来填补战争所消耗了的物资,和恢复被破坏地区所需要的物资。于是资本主义又得到了继续发展的条件,而且战后有过资本主义繁荣的时期。
在二十世纪,除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外,所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都没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不成功。客观条件(经济条件)成熟了,而主观条件(无产阶级条件)还未成熟。
马克思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无产阶级还不成熟,尤其是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斗争。
在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了,但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走改良主义道路而不是革命道路。及后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了,但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互相排斥,有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甚至使用武力来消灭别的无产阶级政党,因此,无产阶级四分五裂,加之以苏联在斯大林统治之下,倒行逆施,大大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减弱了世界人民向往社会主义的信念。
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早已成熟了,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革命能否成功,就要看主观条件是否成熟。
我们要记住:一天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胜利,资本主义还是继续它那周期性的危机、复苏、繁荣、停滞、危机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
1999年9月9日
注:托派第四国际书记处写信给苏联,提出建立一座托洛茨基纪念碑,用金字刻上托洛茨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