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建华的竞选工程谈起
仲明
2001年12月13日,董建华正式宣布竞选连任,角逐第二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一职。
翌日,多份报章重点报道由多间香港大专院校学者主持的「香港过渡期研究计划」的一项「民望调查」结果。被访者中有56%反对董建华连任,情况与过去半年来的同类调查结果差不多。
有趣的是,反对董连任的原因,大部份都不属于经济问题。这一项发现,与访问流行的说法可谓大异其趣。相反,董建华民望低落的原因则包括:个人政治魅力、政治思维、政治保守、偏向商界利益等因素。
制度性暴力
负责选出第二届特首的选举委员会补选,整体投票率只有约19%,创特区成立以来历次选举的新低。政制事务局局长孙明扬,居然厚颜无耻地在结果公布后说,「常说要多些民主、多些自由」的界别专业人士,应该多反省」云云。
这种掩耳盗铃的说法,实质上是胡说八道。
在众人明知特首选举只是一场戏,所谓的「选举」根本就是一场闹剧。不参与这种游戏,实不足为怪。在没有全民普选为基础的选举中,根本谈不上民主。香港只是弹丸之地,教育程度又不低,民众的社会参与应该至少享有选举政府权利才是。但现在,正正由于基本法施加的限制,港人不单不能普选特首、就连立法会也未能全面直选。这种种限制,就如一个外在的制度,强加于市民的头上,无论港人喜欢或不喜欢,都要在这种制度下被人强行剥夺其政治权利。
这不是制度性的暴力?还可以怎样描述这种政治制度的怪胎?
|
孙明扬的「正气」,实质是狐假虎威,是不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帮凶。真不知道他心目中的「自由、民主」是些怎么样的东西。
万恶之源——基本法
香港当前的民主进程,又或者可以说是无甚进展,源自基本法有关政治制度的规定。表面上看,中央政府曾经三令五申,要恪守基本法中有关一国两制的设想,其主张之极端,见诸于甚至连港区人大代表也要回避特区施政的问题。而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亦不单不敢违反基本法的条文,更甚者,董建华及其班子更是唯马首是瞻,向北京交心惟恐不及。按这种情况,基本法中有关香港政制在未来的发展,大抵已成定局。
基本法第45条规定,特首可经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政府任命。最终目标是由一提名委员会提名后经民选产生。但基本法中没有规定何时才生效。
另外,基本法附件一规定,特首由选举委员会选出,委员共800人,当中包括指定界别的代表。直至2007年都是如此。
这就是多年来被批评为小圈子选举的模式。既由800人选出,其他6百多万人就被排拒于门外,无权决定行政长官由谁出任。
正因如此,近月来,当董建华宣布参选后,有团体邀请他出席论坛,他都三番四次拒绝。理由是他会办一个800人的选举论坛云云。
相信连小学生也明白,800名学生站在操场听校长宣布或训话还可以。要求800名有头有面的权贵在数小时的论坛中提问及讨论未来的行政长官的施政,则似是天方夜谭了。
董建华及他的选举班子充分显露了他们的态度。不是他直接的选民,就休想在他的面前出现,更遑论提问、质询挑战他的施政?
他心里知道市民没有权利选他,所以摆出一副无须向市民大众负责的嘴脸。虽然,他口中念念有词,说是服务大家。但观其行,大家心里明白这些都是鬼话连篇而已。
一个连人性化也欠奉的政府
自许为建港者的民建联主席曾钰成,在《明报》撰文为董建华护短,题为《教育不可能是「反董」议题》,行文中批评反董连任大联盟搞教育论坛来反董是非理性的讨论。并引述董的施政报告内有关经费大幅增加来说明董建华对教育的重视。最后,他更上纲上线,提问「教协反董,符合教师意愿?」明显是借题发挥而已。
但只要人们比对一下,在居港权争议中不能入读本地学校的无证儿童的遭遇。再看看陈日君主教明言不惜公民抗命也要收录这些学生。人们不禁要问,除了保安局长刘淑仪对学校要拉要锁的恐吓外,董建华有没有说过一句话?小孩子的教育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董建华连站出来哼一声也没有。这就是曾钰成心目中的对教育的重视吗?
在教育问题上,有一个普及和分殊的观点。倘若董建华对教育的重视算作惠及我们下一代的话,那群不幸的儿童也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分殊的对待才是。万一法例不容在正规学校上课,为什么不可以透过办学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办一些学习班、文化班、外语班等,令这群儿童不致于完全失学?
曾钰成曾是教师、校长,难道连这些也不懂吗?笔者看倒不是。他甘心为董建华的专制政权当遮羞布而已。
未几,董建华再在港大九十周年校庆的晚宴上高谈阔论其「新精英」主义的论点。再一次引来连篇不绝的评论,各方不断猜测董建华所指何事。但无论新或旧的精英指的是什么,董建华商人出身,他这一次却用另一个极端来分殊,精英就是精英,完全没有普及的意义。
他一方面对不幸的居港权诉讼中的儿童不说一句话;但又要大搞他的「新精英」。事情不是大白于天下吗?他根本就从来脱离群众,他的说话和行径,与「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陈主教说不惜要公民抗命时,突显了董建华连施行一个人性化的政府也没有能力。
当董建华连一声也不哼的时候,人们有理由相信特区政府不单不是为市民的政府,而且更是连人性化也欠奉的政府。
笔者断言:教育绝对是「反董」的议题。
当董建华年前还在大言不惭地说要将香港建成十多个世界第一流的城市的时候,比对一下目下的情况,人们只能看到,董建华连港人内地所生子女的教育也不照顾,满口胡言乱语的「新精英」主义,不禁令人汗颜,到底香港在董建华及其行政领导班子管治下,还有没有人性化的一面?
是「非殖民地化」的过程吗?
95年2月的《财富》刊登了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题为「香港已死」。当中的说法有很多由反共观点引伸起来的错漏。笔者反觉得有趣的一点是说:「香港已沦为北京的殖民地。」
香港在一些地方的确出现了「非殖民地化」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教学语文的政策。母语教学得以实施,是其他各地非殖民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不断流传的什么董建华与政府高层官员不协调的说法,也视之为非殖民地化必经的阵痛。甚至节日假期的更替调整、英国国教再不受重视等等也是这过程的一种反映。
但是,笔者要特别指出,倘若上述的所谓抵制「殖民地心态」的措施,是建基在消除贫穷、体现社会权力和资源更平等分配的话,「非殖民地化」的过程才算是真正开展。
现实上,回归至今,董建华的施政是这样子吗?
人们只见特区政府的施政左右摇摆。既有全面推行母语教育在前,但不久又有英语教学的中学,至最近,再有语焉不详且遗害可能甚大的「新精英主义」。倘若特区政府的教育改革是「非殖民地化」的一步,那么,旧政权的精英要去,新的精英又从何而来呢?可能,董建华的一句口头禅提供了一些线索。他常常请客人、记者等多到祖国了解。或许,他心目中的治港良才可在此中寻?
至于社会状况方面,全球性经济、特别是亚洲的经济衰退虽然是时局的大背景,但特区政府做了些什么呢?倘若殖民地时代长期存在社会不公平、不公义,而新政权要著手处理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相信普罗大众是会欢迎的。不过,从八万五房屋政策出笼,到八万五没有了,再到连串托市的措施开动,横看竖看都不似是更公平的财富、资源再分配。同时,特区政府的劳工政策、处理失业问题的政策、以至政府牵头的外判工作、私营化和瘦身计划等等均加剧贫富悬殊的情况。不单没有什么措施帮助贫困失业的市民,反而向打工一族步步进迫。特区政府近年的施政绝对没有朝向改变殖民地时代长久存在的社会不公、资源分配不均的方向。相反,特区政府著意要保护的是金融、银行、地产等界别的利益,置低下层市民于水深火热而不顾。
笔者无意在此认定董建华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议程。作为一个大资本家、自称以儒家思想治港的思想来说,董建华试图与殖民地时代的东西保持距离,是一个政治上的取态,归根到底是一个向谁人效忠的问题。
他向一个号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效忠,少不免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搞了点貌似「进步」的新意思。但可惜,他的行政主导思想完全是奴才的表现,压根儿没有市民大众参与的份儿;既没有社会动员,也没有推进政治发展,让普罗大众有发言权。结果,香港现时的局面是政府干预大大增加,民间的普遍看法是,特区政府无论从宪政到柴米油盐都与市民对著干。特区政府、特别是董建华的民望又焉能不跌至谷底?脱离群众的政权又怎会有好下场?董建华现时唯一的政治资本就只有中央政府撑腰而已。
另一方面,中共今天已是一个以「三个代表」为建党理论之一的政党,连资本家也可以入党,实际上已叛离了自称的工人阶级政党。再加上入世过程中向市场进一步开放,不难见到中共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已是愈行愈远。董建华所代表的华洋资本家利益所得到的礼遇,自是更上一层楼,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特区未来数年的施政,只会更进一步向民族资本家、跨国公司倾斜,普罗大众的生活难望有改善的机会。
香港往何处去?
今天,在董建华宣布竞选连任的时候,香港的悲哀,主要倒不是经济衰退引发的问题。人们只要想一想,特区政府坐拥数千亿储备,只要适度扩大公共建设,提供社会急需的服务,如兴建公屋、医院、学校、环保设施,增加社会服务设施、安老院、托儿所等等,都可以创造大量职位,济市民之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为什么董建华的政府不这样做?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对于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来说,此时正是裁员、减薪、加工时、兼职化、扣福利的大好时机。他们又怎样会放过这样的机遇?
今天,香港落得如此田地,正好由董建华的竞选工程所显露的一样,他连政纲也不用、亦不会向市民公布,有的就只是选举宣言中的几项关注事项而已。
悲哀的是,市民面对著这样的一个窝囊废、连自己要施什么政也不用说的现任行政长官兼候选人,莫奈他何!先有国家领导人的钦点,后有资本家的联手支持相「挺」,结果应该是,董建华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不用选也已当选!
当前,横摆在市民面前的,是官商联手步步向市民进迫,这正是董建华竞选的真实内容。他背后代表的正是华洋资本家的利益,还有,那个早已背叛工农群众的中共官僚制度。
香港市民应该坚决反对官商联手的进迫,不单保卫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且更应反对基本法施加的限制,争取由市民全面普选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