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亚:红色总统上台以后
肖军
十年惨史
摩尔多亚共和国位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之间,苏联时代以盛产水果蔬菜闻名。资本主义复辟十年,摩国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课:至2000年为止,全国85%总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25美元,一半居民月收入不足10美元,而官方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准为80美元一个月。1990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十年后仅占10%。平均工业开工率为10%-15%,大部份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被当作一般的有色金属变卖出口。水泥、建材、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的产量降到1958年的水平,而收音机和服装的生产下降了27倍。农业领域同样大幅度滑坡:1999年肉类产量同1990年相比下降14倍,奶制品:15倍,黄油:11倍,罐头:20倍,糖果:5倍,食糖:3倍。工业制成品年产量十年来下跌了10倍,而人均购买力下降了30倍。1990年每人每天从所吃的食物中吸收3,800卡洛里热量,200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500卡洛里。1/3的城镇乡村居民点中人口出生率仅占死亡率的两成,而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8倍。4百万人口中70至100万人在国外打工,国家预算全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支持,这个小国目前欠外债15亿美元。
十年来国家政权一直由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份子把持,这批人的口号可以归纳如下:「政治多党化,经济私有化,文化宗教化,军队雇佣化」。目前全国能源通讯等关键部门已经三文不值两文卖给国外大老板。
摩国群众十年前是苏联折腾得最起劲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今天几乎没有人不后悔的,确切地说是无人不骂,无人不恨(政府)。权威民意测验表明,81%居民对生活「不满意」或「极不满」,「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仅占5%。
城头变幻大王旗
2001年2月25日,国会提前选举,在此以前已占有40席的摩尔多亚共产党人党(一般简称摩共)大胜。在101席的国会中摩共赢得70席,按现行法律规定,国家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也由议会任命。摩共一跃而成为执政党。党魁瓦洛宁于4月4日成为总统。
摩共成立于1994年初,领袖瓦洛宁作为原共和国内务部长拥有颇多关系。建党的决定是在莫斯科由俄联共高层作出的。党中央官方资料显示,摩共党员人数在1997年为5,800人,2000年为1万人,2001年4月为止已有12,000人。在1,500个居民点中一半以上有摩共支部。目前党员中30岁以下的仅有500人,30-40的党员:1,500人,40-60岁党员:6,000人,60岁以上的约有4,000人。今年4月22日召开的摩共四大承认「青年工作极为薄弱」。民族成份在摩共中大体符合国内民族成份对比:约1/3俄罗斯族人,60%摩尔多亚人,还有一些其它民族成员。党员的社会身份本来是最让人感兴趣的,但摩共偏避口不谈。瓦洛宁在国会选举前夕的记者会上表示:「我党是工农、知识份子、自由企业家的党,我们的目标是巩固国家政权,因为今天没有政府,只有一片废虚」。
在摩共党纲中,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下面这些段落:
「摩共是工人阶级、劳动农民、人民知识份子、全体劳动者的政党。我党坚持非资本主义前途的国家发展道路,争取达到最终目标:共产主义」;
「我们的现期目标是建设革新的社会主义,恢复人民权力,在允许其他成份存在的前提下,以公有制为主体」;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通过对第三世界的资源巧取豪夺,转化国内阶级矛盾为「南——北矛盾」;
「苏共领导在20世纪80年代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脱离群众,在戈尔巴乔夫路线下驱使全党和全国落入国家崩溃的深渊之中」;
「由自由派推行的资本主义化促使社会矛盾激化,教育、文化、卫生系统陷于全面瓦解的状态中,而政府部门瘫痪,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东正教受到无理压迫,同时由部份当局高官有意推行的天主教的渗透,造成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危机,信仰危机」;
「在忠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我党坚决反对一切教条主义,主张马列主义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近五年来摩共影响稳步上升,三次国会选举中的得票量分别为:30万,50万,80万。在地方立法机关中拥有两千名议员,约占党员人数20%。
共产总统,红皮白心
瓦洛宁在四大上作报告时承认:「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选票,没有料到这么快就上台」。摩共领导层是由原苏共失意政客组成的,目的是利用广泛怀旧心理捞取选票,通过议会同资产阶级新精英实行整合。3月份由议会批准的政府总理瓦.塔尔列夫是首都一家大型糖果生产加工厂总经理,由于经营有方当选为「全国企业家协会」主席。政府成员大多数为上届政府旧人,力主经济自由化的副总理,经济改革部部长库库保留了自己的职位。由摩共派出的三名政府成员分别就任农业部长,教育部长,和第一副总理。
瓦洛宁在今年年初召集了全国有地位的商人、工业家、银行家,同他们亲切座谈。瓦同志保证新政府会全力下调企业税,创造自由企业制度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一许诺在4月四大上被摩共正式通过,纳入以大会名义发表的「告全国同胞书」中。在大会发言中,瓦主席宣布:「我党的社会基础是全社会一切有生力量。一切阶层。不分敌我」。「摩尔多亚要翻身,我看就得靠那些诚实正派的生意人。私有企业主是今天社会上最积极、最进步、最健康的一部份」。「那些拿无产阶级专政来吓唬孩子的右派评论员是些没文化的老粗。所谓共产党主张阶级斗争的奇谈怪论是自由主义者的空想」。在大会召开前夕,瓦洛宁表示:「私有化也好,国有化也好,一切由经济法则决定」。
摩共在北部许多市镇拥有地方政权。他们的具体工作方向可以从下面一个例子看出来:2001年5月25日党中央机关报《共产党人》刊登了别利兹市委书记舒加科夫的文章:《我们的竞选纲领》。原来今年夏天别利兹市长换届选举,地方党组织推出某建筑公司总经理潘丘克参选。主要选举纲领是这样的:「需要增加税收,办法只有一个:通过对企业所属地皮实行私有化。我市企业普遍缺乏现金,所以市政府可以用地皮换取企业股份,本市企业欠市里税款40万美元,欠中央财政350万美元。以股份抵税款可以两全其美。收上来的股份一半上交中央,一半留地方财政。如果市里需要现金,我们可以把股份卖掉……」。
摩共几年来一直对右派经济政策横眉怒目,今天已把这些过了时的批评一并收起。四大决议中的经济复兴药方共有两副:1、扩大国家预算;2、发展私有企业。如何扩大?如何发展?没有答案。
生活没有停顿下来。4月27日拥有5条摩国电力干线中的3条的西班牙公司宣布停电。经过与政府的紧急磋商,西班牙老板大发慈悲,仅对首都的一个区施加了24小时停电的惩罚。这家公司(全称Union Fenosa International)今年3月已停止向首都消防单位供电,进入4月份以后,首都中心街道的路灯也被关掉了。被惩罚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中小学和幼稚园。欠款总额约100万美元,政府拿不出钱来,西班牙人趁机要求转交给电力公司一批市政企业(比如说,消防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新政府先是摆出一付冷面孔,经过瓦洛宁再三解释、疏通,双方关系开始好转。5月份在摩首都举行了双边会谈,瓦洛宁使出浑身解数想争取新一轮贷款,但没有成功。西方老爷要求继续对工业进行私有化(酿酒业、烟草生产),共产党总统一口应承,外长也急忙宣布「我国对外政策重心是欧盟,这一方针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基金对这些表忠心的姿态半信半疑,决定再观察一个阶段。2001年35%国家预算用于偿还外债,2002年这一比例会达到50%。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给摩尔多亚开出的药方是「与俄国实行经济整合,以本国部份企业控股权换取俄方开放农产品市场」。白俄罗斯近五年采纳这一方针,受益不小,经济5年增长近70%,恢复了苏联时代的水平。摩共上台前也一再宣传过这一亲俄路线,再说摩共上层与俄联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台以后,鉴于西方的压力,摩共对任何类似言论都十分小心。尽管如此,普遍认为两国整合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为什么工人阶级保持沉默?首先,过去苏联时代富足的生活使摩尔多亚工人完全丧失了阶级意识和组织经验;其次,十年非工业化,使近百万年青力壮和有专业的人远走国外,工人阶级的数量下降了几倍,特别是青年工人。工人阶级的政治化尚未开始。摩共四大承认「应把工作重心转向企业,与工会的合作尚未开始,而我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阵地极薄弱」。其实所谓「工人运动」恐怕也要拿著放大镜才能看到一点点轮廓。革命左派运动的兴起虽不能说遥遥无期,至少要等到乌克兰的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以后。今天这是对摩尔多亚最现实的的政治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