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局势的发展及其前景一瞥
塔邦班瓦
引言
2001年1月16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菲律宾参议员对开启埃斯特拉达受贿的银行单据封包进行表决。亲埃斯特拉达的11名议员投反对票,这表明他们政治生命的结束,反埃派10名议员投赞成票,表决虽然没有通过,但他们(包括阿罗约、拉莫斯集团在内)在反腐化反贿赂运动中得到了人民支持。下文主要是环绕著对埃斯特拉达的弹劾审判而展开的。菲律宾在此时期内主要有三种势力,亲埃斯特拉达派、以阿罗约——拉莫斯集团为首的反埃派,以及要求直接民主的左翼份子、进步份子和教会势力。教会势力一直不受重视,但天主教会、基督教会、穆斯林联盟都在人民政权(EDSA神庙区)起义中发挥了作用。
I.2001年1月16日前经济、政治形势
1. 菲律宾经济形势非常糟糕,披索55元兑1美元,生产者所需的材料几乎都依靠进口,使生产陷于停顿。约有2,000户中小企业停工关闭,直到2001年1月间,每天有200工人被解雇。
2. 通胀率和失业率达到2位数字。
3.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经济和政治不稳,50%外国投资撤出菲律宾。美元汇兑率升高改变了投资者的心理,他们对菲律宾经济能力失去了信心。埃斯特拉达受贿丑闻和贸易工业部长离职,更使外国投资者信心动摇。
4. 政府的破产还表现在开支赤字的无限增加。预算赤字高达1,390亿披索,而在石油产品消费税的征收上,向总统的亲信网开一面,这都使得菲律宾经济继续处在亚洲经济危机的病态状态之中。据估计每年约有20%的国家预算落在各级政府官员的口袋中,这表明贪污腐化已泛滥成灾。
5. 当弹劾总统审判日益逼近时,埃斯特拉达辩护律师正设法为他开脱,但弹劾的成功或失败,是决定披索升值或贬值的因素。在检举起诉的过程中,已使得人民对弹劾总统宪法程序的最后希望逐渐减退,其中包括教会人士,工商界和相当部份基本群众。
6. 在弹劾总统问题上,分成两派,即亲埃派与反埃派如上所述。但在反埃斯特拉达一派中,不同集团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观点(下文将有详细说明),这里著重一提的是,阿罗约—拉莫斯集团的观点是,「要求埃斯特拉达政府全面辞职」,「和平过渡到新政府」,而且「不要使局势有利于左翼份子和进步份子」。但遗憾的是没有充分发动相当部份的工人阶级,以及未能利用统治集团的现有分裂,也未能使分裂达到最大限度。
7. 两极化进程并不是沿著阶级路线,而是沿著亲埃斯特拉达统治集团与反埃斯特拉达集团展开的。很明显,菲律宾统治集团已经明显分裂了。但工人阶级同样分裂了。在此时期内,埃斯特拉达仍然得到军方、警方、内阁及市民社会中的一部份伙伴的支持。但群众对政府的支持率显然下降了。弹劾总统的审判案所提出的大量证据,使支持他的群众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反对埃斯特拉达的势力,缺乏在职军人支持,只有退伍军官表示公开支持。
看得清楚的是:此时具有决定性的群众运动尚未充分发展起来。谁也无法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事件上会激起群众的愤怒而使反埃斯特拉达的闸门打开。
根据1月16日前的民意调查,埃斯特拉达比之宪法授权的阿罗约还稍得人心,埃斯特拉达的反对票占百分之十六,而阿罗约则占百分之四十四。
II.从参议院的弹劾审判到街头议会
1. 2001年1月16日,参议院里发生两件大事:
第一,在对埃斯特拉达弹劾审判的听证会上,部份参议员要求开启埃斯特拉达银行账户封包,据认为账户中包含有总统非法收入高达33亿菲律宾披索,在投票决定开启封包时,参议院主席阿基利诺.皮门特尔(Aquilino
Pimentel)也是投赞成票的,但在投票未通过后,他便辞去了参议院主席之职。
第二,开启封包应由主持法官作出最后决定,这时首席法官迪维德(Divide)坚持要开启封包,但被亲埃斯特拉达的参议员们先下手为强,又失败了。
投票后以及参议院主席辞职之后,提出公诉的检察官便退出了参议院。马尼拉的人民被动员起来走向EDSA神庙,表达他们对参议院弹劾审判失败的愤怒。
就在1月16日当天晚上,菲律宾人民对民主体制、国会失去了信心,他们开始要强化街头议会了。有人称此为「群氓的文明统治」,有人则称此为纯粹的民主体制。
2. 显然,有利的时机已展现在有组织的力量面前,但谁也没有足够准备利用这样的时机。成千上万群众(甚至超过百万人)以1月16日到1月26日齐集到EDSA神庙,那时埃斯特拉达已离开总统府了。
根据现实估计,参加EDSA神庙和平起义的人中仅百分之一是有组织性的,而百分之九十九是自发性的。这种形势已经说明了几个现实问题:
(a) 左派及进步份子并没有克服他们之间分歧;
(b) 反埃斯特拉达的统治集团起到了作用并缩小他们与左派之间分歧,但左派却没有利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
(c) 左派及进步政党没有深深地扎根在工人和城市贫民之中。因此在起义时,显不出他们的力量;
(d) 市民社会的基层群众显然是分裂的,因此在放逐埃斯特拉达运动中也会彼此不协调;
(e) 埃斯特拉达认定,反对他的运动是由马卡蒂(Makati)即菲律宾商业中心唆使起来的,这个中心是由富人组成的,而埃斯特拉达自己是得到贫民支持的,这是一场以商业中心的富人与支持埃斯特拉达的贫民之间的斗争,这便说明即使埃斯特拉达下台或在斗争过程中,一部份贫民会不惜生命来保卫他的。
3. 在反埃斯特拉达的势力中,最有组织性的属于两位前总统拉莫斯集团和阿基诺集团。拉莫斯及其军方联系者正在进行准备工作。副总统阿罗约是属于拉莫斯的党,这个党的主要战略是使政权从旧的统治集团和平而又有秩序地转移到新的统治集团手中。
但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a) 如何能争取到菲律宾的武装力量和全国警察部队呢?这就需要把现役军官争取到人民一边,需要退休军官在现役的年轻军官中做好精神说服工作,并且还要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至少不加干涉,最好能提供各方面帮助。从EDSA神庙第一次起义中所取得的教训就是:如果反埃斯特拉达的军方势力同支持他的军方势力发生了冲突,那就是对运动的破坏和分化。
(b) 如何加强和有效地保持人民的动员工作?
这里首先要处理好极左翼和进步组织的协调关系,前总统阿基诺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EDSA神庙地区不但联系好旧有势力,而且特别是做好教会、教会学校和媒体网络的工作。这些有组织的团体已经成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动员人民的工作上,其目的在于以和平方式驱逐埃斯特拉达。如果能在全国再有几个其他城市把人民动员起来,其后果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在首都马尼拉以外的拉莫斯集团,便意识到极左翼的进步份子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这个集团认为处理不好这些力量,对下届总统必将带来更糟糕的混乱局面。
2001年1月20日,埃斯特拉达准备通过私下谈判,同拉莫斯—阿罗约集团作出让步,他要求在他离开马拉苍南(Malacanang)之前给他5天时间作准备。但据可靠消息估计,这5天时间就够埃斯特拉达重新集合他的势力去抗击EDSA神庙的反对派了。
在EDSA神庙地区的各派势力间发生一场争论,以红衣主教辛海绵为首的,要留在神庙区作动员工作,而左翼和进步份子则要从神庙区推到马拉苍南去赶走埃斯特拉达,结果是各干各的。
为了避免马拉苍南地区亲埃斯特拉达和反埃斯特拉达两派力量之间的血腥冲突,拉莫斯—德.维拉派将军们去劝说埃斯特拉达,在左翼力量到达之前他必须离开马拉苍南。拉莫斯集团这一行动实际上是削弱了革命组织的势力。
菲律宾军方和警方的领导人这种有组织的变节行为,简直是难以设想的「奇迹」。1月19日军警领导人包括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和地方政府,把军队调到了EDSA神庙地区,他们便立即变成了英雄了。
当然,这一行动只是埃斯特拉达政府垮台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在1月16日军队调动时,在棉兰老岛上以及全国各地区都有报道,意思是为了实现政权和平移交,革命组织应当保持中立。
拉莫斯集团要确保在政治领导层的变更中,武装的革命组织不能利用这一暂时的真空期,他们的军事行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必要时先下手为强。
1月19日,即埃斯特拉达下台前夕,秘密谈判已在拉莫斯—阿罗约与埃斯特拉达政府之间进行。政府里新的精英集团进行秘密谈判的目的,旨在使政权能从旧的与埃斯特拉达有联系的精英集团手中和平地移交出来。
上述事件可使我们了解到EDSA人民政权的概念、实质以及其他许多事。它说明了左翼和进步派各自领导他们组织的原动力及其危险的倾向。
有组织、有决心的拉莫斯集团,与组织较松懈的阿基诺集团都想利用左翼、进步派的不团结和力量的分散,把他们的候选人安插到新政权中去。
副总统阿罗约并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她主要依靠以拉莫斯为首的党——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Lakas-NUCD)。人民起义的力量已经在3天中得到了加强,而在第四天却被拉莫斯军人会同军方和警方领导在半途将其拦阻住了。
人民起义是为了反对腐化透顶的埃斯特拉达政府的,现时却被统治集团中的新精英份子所取代,他们要使美国深信,这是人民起义,并得到菲律宾军方支持。取代埃斯特拉达的新政权要比旧政权有效得多,优越得多,这定会加强而不是削弱菲律宾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工程。
III.在走向未来的阿罗约政府的过渡期
1. 阿罗约总统就职后仅一个星期,她的政治家族中便出现裂痕。她与她的政党——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任命一个选举委员会,但民主联盟推蔫的人选,只有10%曾受到阿罗约的注意。
2. 阿罗约任总统后未满一周,国防部长O.默卡多(O.Mercardo)便提出辞职,因为他反对退休将军、前参谋长L.阿巴迪埃(L.Abadia)出任国家安全顾问。而L.阿巴迪埃则是阿罗约总统的行政秘书长(相当于总统)德.维拉的人选。
另一个任命是全国警察部队总监L.门多萨(L.Mendoza),他受到参加EDSA起义人民的反对,但L.门多萨也是德.维拉的人选。
迄今为止,上述任命的两位将军都没有表示要辞职的迹象。从这些任命中可以表明,所有这些现役的或退休的将军,都与德.维拉以及前总统拉莫斯有相互联系的。如果把另一项任命加上去,即国会议员S.达杜曼农(S.Datumanong)被任命为公共工程及公路部长,他又是民主联盟在棉兰老岛上的副主席,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拉莫斯—德.维拉集团完全控制了阿罗约的总统府。
3. 前总统阿基诺并没有公平地分享到EDSA起义后的果实,唯有V.格奇托莉娜被任命为总统的(工商)管理部长,她是与马卡蒂商业俱乐部有联系的。
对分享不公叫得最响的是阿基诺的兄弟科朱恩库(Cojuangco),他的集团组织「菲律宾国事委员会」(COPA)以及海军中将埃斯皮诺萨(Espinosu)和「左派」份子波波伊.拉格曼(Popoy
Lagman)等,拉格曼集团则号召新政府总辞职运动,反过来这使COPA与阿罗约分享权利之争处于尴尬境地了。此外,科朱恩库集团与拉莫斯集团为了任命农业部长及农业改革部长纷争不已。由此可以看出新政府阿罗约在任命内阁部长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实际上她已成为将军们与传统政客们手中的人质了。
4. 教会、商界、进步份子和左派集团以及青年组织(他们中有80%是支持EDSA神庙区的起义的)对于新上任的阿罗约总统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理解。他们密切注视著阿罗约政府的军事化,并对她领导国家没有远见、没有方向,只可能走下坡路而感到厌烦,因此他们以多种不同方式同意,EDSA人民政权第三次起义将会带来新的局面。
由CPP-NPA-NDF领导的各公开的群众组织希望,新上任的阿罗约政府,在她的政治体制被内外夹攻下将会削弱下去,然而这些组织内部却出现了纷争,例如对EDSA第二次起义是民主革命胜利抑或统治集团的全球化计划的胜利,将于5月间到来的选举斗争是纯为了宣传目的抑或进一步去争取斗争的胜利,这斗争会削弱统治体制抑或加强现有的统治体制,所有这些争论将会导致这个公开群众组织的分裂。
5. 与此同时,阿罗约总统号召医治人民创伤和重建国家,但这一号召须同审判和惩罚埃斯特拉达及其支持者结合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在号召过程中,国家又出现了分歧,以天主教主教和参议院议长阿基利诺.皮门特尔为首的一批人主张放逐埃斯特拉达,而政府内外包括一些进步的、革命的组织则主张立即起诉并审判埃斯特拉达及其支持者。
6. 阿罗约政权的过渡期,实际上是个混合体,小部份是属于前总统阿基诺集团的势力,例如由阿基诺亲信创建的卡马加纳克公司重新返回了,这小部份势力具有发动政变的不稳因素,而且为审判新马科斯——即埃斯特拉达增添困难;大部份是属前总统拉莫斯的势力,他将推行基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原则的经济发展计划;另一小部份是属于埃斯特拉达所控制的势力,企图安插他的一批亲信进入政府。
如果阿罗约政权的软弱性继续存在下去,则必成为将军们所玩弄的一场游戏罢了。
7、 当阿罗约总统就职后最初几天内,也曾承诺建立清廉而有效的政府,她提出优先要办的有四件事:第一,要为人民提供有效服务;第二,继续执行粮食安全保障项目;第三,从她的政治家族开始消灭贪污腐化;第四,确保和平、有秩序的进程。但要落实这些优先任务,遇到了重重困难。困难在于:(一)政府缺少资金,预算和财政部门无法筹集7,250亿披索,而且也不能得到国会批准;(二)处于破产状态的政府只能发给公职人员固定工资,却不能增加工资;(三)通货膨胀严重,披索继续贬值。
至于由阿罗约发起的和平进程,本来是可以做到的。假如她顺利地完成了埃斯特拉达留下的总统任期,又能竞选连任下届总统,共计九年,在这期间内就使她与各革命组织共同商讨和平谈判的议事日程了。
IV.菲律宾的2004年与棉兰老因素
1. 阿罗约总统为要巩固她的地位,首先必须采取迅速行动,起诉并审判埃斯特拉达;要坚决使她的政府和政治家族非军事化;要接受阿巴迪埃辞去国家安全顾问、门多萨辞去警察总监职务,要切实为人民提供基本服务而不是空谈福利;要直接与各革命组织、政党谈判建立和平与秩序。
2. 距今不到5个月,就要举行地方选举(17,000席),参议院半数议员(12席)也要改选,这是为2004年举行全国大选作好准备,全国各党派各组织都要显示它们的实力了。其中最主要的政党有前总统埃斯特拉达的行政秘书E.安加拉(E.Angara)领导的LDP党,有前总统的内阁大臣控制的PMP党、阿罗约—拉莫斯集团主持的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NUCD)以及埃斯特拉达的亲信科朱恩库拉控制的全国人民联盟(NPC)等。
阿罗约的副总统人选正在角逐中,前总统拉莫斯和阿基诺各自推荐自己的候选人,而因揭发埃斯特拉达丑闻辞去参议院主席的皮门特尔的呼声最高。阿罗约决定挑选那一位任副总统,这将决定阿罗约政府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与阿罗约的全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紧密合作的还有其他三个小党派。毫无疑问,埃斯特拉达阵营及其盟友也正利用他们的一切手段,要重新夺回政权。在此时期,阿罗约总统发出警告,要粉碎一切危及政府的不稳企图。自从1月20日以来,菲律宾军方已加强了他们的警惕性。
3. 在经济领域内,拉莫斯集团的发展蓝图占了优势,阿罗约已任命拉莫斯驻瑞士达伏斯(Davos)的特派代表。这个国家的唯一优势是人力资源,即廉价劳动力。一部份劳力输出去,留下来的劳力将可满足多国公司的需求。现在菲律宾的任务是向资本主义全球化开放市场,并在亚太经济会议及东南亚经济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弱点是政府无能保护农业,从而让进口的农产品无限制地流入到国内来,更糟的是基本工业尚未建成,而重要的工业产品只能依赖进口,因此形成了长期的贸易逆差。
4. 拉莫斯经济发展蓝图的成与败,要取决于棉兰老岛上各因素。棉兰老将可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工业,并能同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诸国市场连接起来。棉兰老对菲律宾2004年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除人力外,还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棉兰老之所以被置于内阁的战略位置上,就是与岛上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以及电力工业有关。据估计棉兰老可提供70%的农业和水产资源,几乎100%供出口的农产品。就这层意义来说,我们便可理解保罗.多明格(Paul
Dominquez)先生的作用,他被任命为农村发展的总统顾问,东南亚国家的特使,因为他是棉兰老岛出生的人,而且曾是拉莫斯总统任职期内在棉兰老岛的关键人物。
5. 阿罗约—拉莫斯集团为要取得2004年选举大胜,就必须有一个政治上的稳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必须同CPP-NPA-NDF党派集团进行和平谈判,而在棉兰老岛必须同MILF/BIAF各政党集团进行和平谈判。但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对于前一政党集团,阿罗约要解决军事冲突的危机,而对后一政治集团,不仅要看到他们要赶走埃斯特拉达,而且还要看到这个政治集团对阿罗约—拉莫斯政权也不是放心的,一有机会他们还有可能把进攻矛头指向现政权。除此外,存在问题还有处理俘虏的具体进程,修改1987年的宪法以利于经济全球化,棉兰老在形式上的独立,建成穆斯林棉兰老岛自治区,以便与其他各州结盟,建成一个更强有力的菲律宾联合国。所有这些都是阿罗约—拉莫斯统治集团最棘手的问题。2001年5月选举将是阿罗约向2004年的晴雨表,而拉莫斯及其男女亲信则是阿罗约在2004-2008之间政治生涯的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
(萧明节译自《国际观点》2001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