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委选举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军行
12月1日,台湾举行立委、县市长选举,台湾人民可以自由地投参选者的票,比之大陆同胞半个世纪以来被剥夺了这种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很大的进步。但这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参选政党如果财雄势大,花得起浩大的竞选费用(包括请客、送礼甚至买票等等),动员得了庞大的人力助选,那就会胜券大增;反之,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缺乏了这些条件,又无有力的组织,便会无法参选,更难以获胜。因此,多年来每次台湾的选举,只见到传媒报道各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政党在角逐、决胜,却不见有报道代表工、农大众利益的政治组织参选消息。
这次的选举也是如此。选举结果,是几个台湾党派的席位重新此消彼长,这种变化将对今后的台湾政局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给人以又一次的启示,因此,值得加以关注和评析。
选举的重大结果
一是民进党跃升为立法院内的第一大党,从原有的67议席增加到87席,高于其他政党(虽然在县、市长方面从原有的12人缩减为9人,但其影响仍比不上立委增加的重要)。这是民进党继去年从国民党手中夺得总统职位而执政之后的又一次大胜,使它能在立法院内握有组阁权;如果它加上「台湾团结联盟」所得的13席(原为1席),并拉拢到新一届国民党本土籍和其他无党籍立委的10多席,便可构成立院的多数,掌握到台湾的行政、立法权力,不再像1年半来时常受制于立院内国民党占多数的阻挠。由此可见这次胜利对民进党的重要意义。虽然,在民进党近年执政期间,台湾经济大幅下滑,失业人数飙升,民间怨气大增,这本来很不利于民进党的;陈水扁在选前提出组成「国家安全联盟」,就是反映民众要求安定的情绪和压力;他又在人民压力下把「戒急用忍」政策松绑,进一步容许台商大量到大陆投资,同时避提「台独」的问题,而改提「台湾人支持台湾人」的口号,再配合上它的较强大组织、动员力量和竞选策略,等等,都可增加投民进党的选票。
二是国民党输得惨重,从原有立委的108席跌至68席,比它在选前预估可获90席低得更多(尽管它在县、市长方面增加了1人而与民进党相同),结束了它50年来控制台湾立法院的不光彩历史。这样惨败的原因是:它从大陆入台,垄断了统治权力,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长期欺压台人,搾取台湾的民脂民膏,加剧了台湾籍与外省籍人民之间的敌视、对立;它近年来不断在立法院内几乎事事都反对民进党,加剧了台湾政、经局面的困扰不安;而且在这次选举前全力攻击陈水扁及民进党,进行党争政治,引致许多选民的反感,更增加了陈水扁竞选策略的效应。特别是国民党内部的连续大分裂:宋楚瑜的退党另组亲民党,李登辉被它撤销党籍而另组「台联」,都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原有力量,拉去了大量的高层人物、党员干部和票源。这样的内外交困,更使它在选战中的得票率不断大幅下落,成为这次的大输家。在选后,它更会面临继续分裂、不少立委退党的威胁,日益变成次要的政治势力。
三是宋楚瑜领导的亲民党成为大赢家,从原来的19席立委激增到46席,县、市长也新增了2人,在立法院内处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楚瑜以他任省长的「政绩」本钱,运用的竞选策略不同于国民党的倾力从事「口水战」,而强调台湾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他标榜亲民党要成为忠诚的在野党,秉持中道思维、专业问政与理性制衡,以这种策略争取民心,更能争得国民党的票源,亲民党的当选立委也大都是前国民党的要员,使国民党大大分化(但宋楚瑜本人在竞选立委席位中却落败)。
四是「台联」的崛起。如前面所述的,李登辉被国民党撤销党籍后,即策划组织「台湾团结联盟」参选,这个党的《两岸政策纲领》宣称:「台海两岸关系的现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并存于世界」〔这是「两国论」的变相说法——引者〕。「现状如有任何改变,必须……透过公正、公平、公开之投票程序,经由『中华民国』人民共同决定」;同时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应该遵循『台湾优先』的原则」(以上引文引自《文汇报》8月5日严峻的《「台联」的「台独」本质》一文)。在选后,李登辉又发起成立「群策会」,先后两个组织的目的之一是分化国民党,拉拢后者的高层人物。在群策会成立酒会上,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王金平不理连战的反对,竟也出席了酒会,似乎预示出国民党可能再有分裂的迹象。
五是新党败得最惨,它从原有的8席剧跌到只得1席(虽然新增了金门县长一席)。它一向明白主张两岸统一,与北京关系密切而良好。它这次惨败,反映出台选民对它这项主张的排拒和疏远。台湾不少论者都预测新党会日趋「泡沫化」。
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从上述的选举结果可以看出,台湾民众的本土化意识和诉求正日益增长,加上「去中国化」的煽动,因此,对来自大陆的「外省籍」国民党和主张统一的新党的支持大幅下跌,对民进党的支持则不因其年半以来台经济恶化而减退,反而选上它成为立院第一大党。
根据上述的客观事实,几乎所有的海外舆论和评论家都会指出:这次台湾选举结果反映的是本土化、台独势力上升,这一点台湾在野党也都承认。但与此看法相反的是:中国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张铭清,在选后第4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多次被问到如何解读主张统一的国民党和新党惨败,而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加上台湾团结联盟的立法院席位破百。他坚持表示,这并不能代表台独势力的上涨、支持台独的民意上升。……这次选举结果也证明台湾的主流民意是在发展两岸关系,反对台独。」(12月6日《明报》专讯)他的答复完全不能解答上述记者的多次提问,表明他只是闭著眼睛不看事实,只是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重弹党八股旧调。
北京当局似乎吸收了去年总统选举时的如下教训:在选举时及选前以军事威胁企图阻吓台湾选民不投民进党票,结果却适得其反,帮助了陈水扁胜选。因而在这次选举前保持静观其变的态度。但尽管这样,仍不能阻止台湾人民本土化意识的上涨、民进党的继续获胜。其中原因之一,很可能与北京官员不久之前对台北赴上海人员诸多打压有关。
上月在上海举行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台湾派李元簇参加,但遭北京以他是「前副总统」而非经贸官员为「理由」,不许他出席(但11月28日《文汇报》报道「有1千位政商界高层人士参与」,证明也有政界人士出席,北京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虽然获准参加的台湾代表团,又遭京官禁止发言。结果他们都离开大陆而返回台湾,使台湾代表席位空悬。此外,台湾记者在记者会上向中国外长唐家璇提问时,后者以她用中共而不用中国名字,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地斥责了一番。这几件事都显出北京高层对台湾的歧视、打压,盛气凌人,在许多台湾人民心目中难免产生反感,间接影响了主张「一国两制」、两岸统一的参选者选票。
尽管张铭清如此坚称,他同时又一次敦促民进党应首先承认92年两会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以恢复两岸对话。在去年陈水扁就任总统后,北京宣布不与民进党打交道了。在这次民进党大胜后,张铭清提出恢复对话,似乎暗示北京当局的僵硬态度可能已有改变,在台湾政治形势已有转变的压力下,难以继续不与台湾当局「打交道」了。
不过,最近响起的「去中国化」口号,却意味是主张离弃、排除大陆的影响、政策,「中国」一词似乎只代表大陆,台湾不包括在「中国」之内。这项主张如果得势及推行,将给两岸关系的改进蒙上不利影响。
台湾绝大多数人民现时盼求政局安定、经济振兴,前者不想惹起对岸的干涉和军事威胁,后者需要与大陆经济交流合作,尤其是工商业资本家需要扩大到大陆投资、通商。
在两岸都入世后,大陆的门户将进一步大开放,台湾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也将会扩大其对大陆同胞的影响,与今后西方国家的政治影响等因素共同产生作用。在两岸同胞相互关系日益密切、友好的推动下,最终将会达成两岸的和平、民主统一:对这个前景是有理由乐观的!
200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