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腐败」问题 军行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官方公布的各种统计数字,存在严重的不尽不实、弄虚作假、隐瞒谎报等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公众的怀疑、指责,失去其应该具有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几十年来没有根本改变。
统计上的腐败
去年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当时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统计局长会上,就以「统计腐败」问题作为主要话题,要加以阻击、遏止。全国各级统计、监察、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统计法》执法情况大检查,查处统计违法行为6万2千多起,其中立案查处1万9千多件。截至01年10月底,已经结案1万3千多件。
这样的透露及其数字的巨大,是过去所罕见的。而「统计腐败」这个名词,也似乎是笔者至今从未听到、见到的——除了官僚腐败、政治腐败等传统性腐败之外。
《北京青年报》在同日发表了《今日社评》指出:「『会计玩鬼,统计渗水』,在中国俨然已成顽症。……可以说,与『会计玩鬼』现象相类似,以『统计腐败』为代表的『统计渗水』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与权威,到了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根治不可的地步。
「从制度上……使那些明显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渗水数据在科学的统计体系、统计方法面前原形毕露,使那些习惯指令统计人员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在统计数据上动手脚的干部再也不能如愿以偿,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屡打不绝」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竟然长期存有这种错误?「『统计腐败』之所以屡打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不少地方,各种统计数字成了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官场游戏规则;所谓『假不责众』心态、『根子在上面』心态、『跟著前任学』心态、『谁不造假谁吃亏』心态等等,说到底都是一些地方领导在这种游戏规则下自觉不自觉养成的应对技巧。……久而久之,统计造假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这就等于承认了: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包括经济增长数字,有许多都是虚报浮夸、不可靠的。
实际上,「统计腐败」正是官僚制度腐败的产物和扩展,主要根源在于中共和国家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官僚制度下,国家官员不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中共高层领导所指派,官员干部本身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完全脱离了群众的监督,人民也无权力罢免、撤换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僚。尽管这篇社评提出:「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动大手术,把领导干部的考核和任用真正建立在群众信任与法定程序选任的基础上……『统计腐败』才可望得到根治。」但它仍然不是指政治体制的彻底改革,而只是指国际惯例的统计制度、核算体系和方法等的改革;官员选任的法定程序,还不是指由人民民主选举和罢免,而仍然是按照中共高层的意旨来制定实施的。一向的政治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则这些统计腐败情况也将不会得到根治。中共仍会按照其政治需要,用编造、夸大或隐瞒等手法,去制定、宣布数据。
何以要作部份统计改革?
现时之作出上述的承认和部份的统计改革,直接原因是由于入世后要与国际接轨,以及受到国际上对中国统计造假的质疑和要求真确数字的压力。这从中国有关官员的如下说话可反映出来:
其一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随后在北京统计工作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入世对统计的影响》的报告,他指出,入世后,暗箱操作、缺乏监督的统计活动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统计的数据、方法、范围、样本、由谁来操作等具体问题都将向公众公布。统计工作将在社会的监督下进行。统计透明度的改善还包括公众获取统计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入世对统计的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入世后,国际间的比较会增多,无论是采取联合国推荐的办法还是国际货币组织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将会考虑增强国际间的可比性。(2月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
其二是:统计局设计管理司副司长魏贵祥介绍,改革的重点在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上,将改变老的方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同一商品都以同一价格计量,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变化。(见《北京青年报》的12月15日报道)
上引两名负责部门官员的话,反映出他们也承认一直以来的统计工作和方法是有错失、不准确的。这也就是说,统计出来的许多数字是不准确的。但单是在统计方法上作改革,而依然没有一个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去保障人民行使其有效监督的权力,则旧把戏仍必然会重演的。
200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