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宗烟花爆炸大惨剧!

                         微波

 


    多年以来,随著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利润挂帅,各企业为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安全生产设备既缺少或者简陋,又大量雇用廉价童工、民工,每日12小时甚至超时工作,等等,更加罔顾工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加上地方官僚干部腐败无能,基层管治能力又薄弱……这许多因素便导致工人工伤以至死亡的事故频密发生。烟花爆竹厂屡屡发生爆炸,便是其中常见而且伤亡很多的事例。

    2001年3月,江西省万载县芳林村小学因学生制造烟花发生特大爆炸,死41人伤27人,震惊了国内外。同年12月30日,同一万载县,又发生黄茅镇港资攀达烟花公司的烟花爆炸事件。爆炸发生后,有关当局又是和其他地方发生事故的应对处理手法相类似:初则力图封锁新闻,减低事件的严重性,掩饰真相;瞒报不成也想少报伤亡损失数字,推卸应负责任,以受害的已死者作替罪羊,拒不承认领导错误和汲取教训,以改善安全设备措施……。这次的具体表现是:

         官僚的应对手法

    一、尽力封锁新闻。直属共青团的《中国青年报》今年1月5日起,几日内以《「封锁」与反「封锁」新闻战》为题,报道了当地有关部门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一场「战斗」。它指出,事发当天,中央驻赣新闻单位(除新华社外)得到有关通知,不要去现场。当天下午,离现场10公里外,通往黄茅镇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除新华社和江西主要传媒记者外,其他媒体记者不得进行采访。设法进入了现场的《羊城晚报》记者也因报社领导接了广东省委宣传部传真而要求记者撤回。

    事件发生后第5天,《中国青年报》记者进入现场,又遭到当地有关部门人员的粗暴阻挠,推离现场,后来幸得一些农民保护,并告诉有关情况。次日,他们到医院采访爆炸事故的伤者,又被便衣公安粗暴干涉。经过记者们的坚持斗争,得到许多民众的帮助和提供信息,他们才能作出了有关的报道。

    二、试图少报死亡人数。江西有关部门当日向媒体公布的伤亡人数是:死9人,伤60余人。那时,有些媒体的报道则是死了100多人。3日后,官方再公布新的伤亡数字是:死14人,因伤住院61人。《中国青年报》记者检讨媒体报道死亡人数有失误,原因是有关部门对记者采访设置重重障碍,权威新闻源缺乏,无法核实;同时,有些新闻采访不深入,对听到的消息未进行多方核实。而据该报记者的头几天查核,相信官方后来的死伤数字是比较准确的。<1>据本文笔者了解,这次爆炸发生后,因事件已曝光,县领导人赶到现场,鉴于5个月前广西南丹矿厂发生特大死伤惨剧隐瞒了半月,为记者揭发后有关责任人遭到严惩,因而不能不公开宣布情况,虽然初时也少报了死者数字。

    三、定性为意外事件,以牺牲者为替罪羊,推卸自己责任。当地有关部门宣称,事故原因是由于礼花弹厂车间装弹工潘小华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引起连续爆炸,因而属于意外。这个说法遭到社会上和报章的许多质疑。比如,熟练工人如何会犯低级错误?当场被炸死的潘小华怎么能开口解说和认错?业内人士更指出,烟花生产时药剂配方、操作规程等有严格要求。如果说真的因为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导致爆炸,就说明所用的炸药计量超标,或者是使用禁用的药品所导致,应该说这根本不是意外原因,而是因为违反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迟早要发生的事。另一方面,据报道,厂区的地下火药仓存著30多吨的亮珠,这是严重违反炸药储存规定的,这些应该从厂方违反规定和当地政府监管不力上找原因。<2>

    《工人日报》在1月7日也发表评论文章,题为《我们不能接受「意外」》,它质疑当地政府不去调查是否有监管不力等原因,却以「意外事故」来盖棺论定,如此做法,「能不能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难道让一个死者来扛起所有的责任?」它又指责当地官员「企图掩盖真相的做法」。<3>

       停产烟花的矛盾取舍

    在这次重大事故发生后,新华社南昌1月9日电报道:江西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要求全省工业企业两年内陆续退出烟花爆竹产业。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说:「我们绝不能把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厦建立在高危产业的基础上。」<4>

    不过,这项消息在万载县引起激烈反响,全县400多家烟花厂商和工人奔走串连,决定在1月14日到宜春市集会请愿。还有厂商威胁,「如果新县长敢这么做,全县人会立即将他赶出万载!」在这样的压力下,新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于是否认曾说过或作过那个决定,省委宣传部官员甚至直斥新华社「两年退出」的报道「纯属失实」。省经贸厅官员则指「两年退出」只是设想,并无下过文件,也没有退出的时间表。<5>

    《人民日报》也对此问题间接地表态。它在1月15日的《经济时评》栏内,刊出署名高志国的《停产烟花请三思》一文,文内含蓄地批评了江西省「两年退出」做法的「矫枉过正」、「一刀切」,而「我们的确没看到与此相关的善后举措。」该文作者想,「如果政府相关部门的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话,将烟花爆竹生产的危险成份降低到安全限度内,应该是可行的。」可是,作者并没有具体说明有什么能够安全生产它们的办法和把握,也与它承认「烟花爆竹的确是高危产业」多少是矛盾的。

    新任江西省长黄智权,会同省委书记孟建柱,于3月13日在北京向采访两会的记者说,该省将逐步地有序地稳妥地把烟花爆竹业从经济中退出。在2001年,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这样的小作坊已关掉了60679家。<6>这表示,上引的中共官方报道有关政策和官员发言,是前后矛盾、反复不定的,反映出人们在市场经济利润与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取舍。

     必需有人民和舆论的监察

    幸亏有许多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发掘、追踪新闻,揭露和报道给社会大众,使得各级官僚的失职、错误受到某种程度的舆论监督,比以前较难于隐瞒真相。这次的黄茅镇烟花厂爆炸事故中的反封锁斗争,就是近几年来出现的这类事例之一。

    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在两会记者会上说,感谢传媒揭露安全生产的事故,使得地方政府瞒报的现象下降了。2001年,全国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有140宗,比2000年下降18%;死亡人数2556人,同比下降超过27%。他同时说,由于以前地方政府瞒报或少报死伤数字(因为国务院规定,要追究重大事故所在地区官员的责任),所以2001年的实际数字比前年应是减少了的。<7>这就表明,如果传媒或记者没加以曝光的去年事故伤亡数字,地方政府便可瞒报,而统计总数也更不完整了。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早前公布,2001年1至11月,全国共发生伤亡事故94万多宗,死亡11.6万多人<8>(如加上12月数字,并以1/12计,则会分别约为102万多宗和12.6万多人),但在2000年,则大约为10万多人,由此可见,2001年的死伤数字是大增了的。

    这样的增加,应该是由于本文开头所指出的各种原因,它又一次表明了:追逐市场经济利润,会给生产者以至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带来巨大损害。

    2002年3月18日

注释:

<1> 见《中国青年报》1月7日的《为什么谣言满天飞》报道。

<2> 1月7日《北京青年报》。

<3> 转引自1月8日《苹果日报》。

<4> 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5> 2月26日《明报》。

<6> 3月14日《星岛日报》。

<7> 3月9日《星岛日报》。

<8> 同日《苹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