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失业等严重问题?

                         微波

 


     失业数字破本港历史记录

    本港失业情况日益严重,失业率从去年1月的4.4%,逐月不断上升至历史新高峰,特别是在去年中以后,至今年7月已达7.8%,失业人数超过27万,这还是政府统计处的官方数字(它通常都比一般预计的为低),而未列入的实际失业人数,当会更多得多。

    就业不足(半失业)率则从去年初的2.5%上升至今年7月的2.8%,人数从8.5万上升到10.8万。即以官方的数字来说,也已打破香港的历史记录了。

    今天,失业恐慌正笼罩著香港,有39%受访的港人担忧会被雇主解雇,成为亚太区13个国家及地区中最多人担忧工作无保障的「亚洲之最」。这是国际调查公司AC尼尔森于7月访问了区内8千名消费者所得的结果。(见8月8日《文汇报》)

    许多原来有工作的失业者,到处寻找新工作却都失败,尽管他(她)们已不论工资比以前降低了一大截,也愿意去做,但仍然很难再获就业。

    不少跨国公司在欠薪后,往往一走了之,使雇员无处申诉及追讨。

    大量的建筑工人,为了保住工作机会,哑忍许多个月没领到工资,使得判头在层层剥削压低工资的同时,乘机拖欠工资,有些达半年之久,不少判头最后更以宣布破产等手法,使工人「有汗出而无粮出」。港府及它所立的法例对他们竟无帮助,工人权益并无保障。即使有法例,也多漏洞,且执行不严,以致几千工人欠薪达4千万元。而尤其令人不满的,是部份工人向判头追讨欠薪时,警方甚至站在资方和判头一边,拔枪指向工人,殴打及拘捕他们。

           贫穷户大增

    港府各部门紧缩开支,推行外判制,更将使原有雇员大量失业。加上欠薪成风,香港生活费用又高踞世界首位,使情况更有如雪上加霜。本港工人处境的困苦由此可见一斑。

    随著失业、半失业大军行列的不断扩大,致使香港的贫穷人口日益增加。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又比以前估计更高出了许多。

    根据统计处进行的住户开支统计调查,至去年初为止,全港共有45万户生活于贫穷线之下,占全港住户的28%,5年间贫穷家庭急剧增加了13%,恶化情况颇为严重。

    城市大学在1999年9月至2001年初,访问了3,086户低收入家庭。研究发现,处于贫穷线以下的住户的人均总开支每月平均只得2,520元,食物的人均开支平均数是1,058元,贫穷户普遍存在「缩食」情况,每人每天只有35元的食物开支,更有11万的贫穷户每人每天食物开支少于24元。

    调查发现,有些贫穷户连基本生活水平也因贫穷而受到影响,有近4成贫穷户曾为节省金钱而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亦有二分一曾因经济问题而经常不开灯以节省电费。研究更反映,有少数贫穷户连医疗及食物等基本生存权利都不能维持,有6.8%的贫穷户于过去一星期内最少有一餐未能食饱。

    城大讲师黄洪指出,贫穷户中有57.7%,并没有接受综援及高龄津贴。他强调,这并非综援金额较一般低薪劳工高,其实是现时低薪工人的工资已跌破「基本生活保障线」,令低薪工作无法养活自己及家人,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他指出,综援金额仍然较他们计算出的「基本生活保障线」为低。调查还显示,有71%的贫穷户家中没有任何来港不足7年的人士。

    上述的调查是截至2001年初为止进行的,而那时以后至今20个月期间,失业率已从4.1%升至7.8%,失业人数则从14.3万增加至27.5万,即人数增加了将近1倍。这就显示生活于贫穷线下的人口经已剧增,占全港住户的百分比也会大增了。

    这些调查结果,以事实揭破了当局及其谋士、支持者所散布的歪论,说领综援金比去工作收入更高、综援养懒人、大陆来港人士分薄了港人的福利,诸如此类。

      特区政府和特首的应对

    对于目前的严重失业和失业工人及普罗家庭的穷困,港府一些部门推出的紧缩开支措施,更加是对他们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打击。例如,医管局已开始实行部份不给药而要病人自购,这将使许多贫苦病人无钱购买而失医。又如中学毕业生因中六学额不足,会考成绩略逊的几万名青少年虽渴望升学,但仍被拒于校门之外,要找职业又非常困难找到,于是变成失学又失业的青少年。社会人士要求当局增加中六学额,而政府又不是难以做到的,但新任问责教育统筹局长李国章斩钉截铁地回应说:不会增加学额!

    港府拥有非常巨额的财政盈余和外汇储备,原本可动用较多资源有效地解决当前失业和贫穷户剧增的严重问题的(比如加多加快公共工程的建设,吸纳大量的失业工人;设立失业援助金以稍解他们燃冒之急,等等);同时,又应该提高溢利税率和入息税累进税率,使盈利丰厚的工商企业、地产财团略尽「回馈社会」的责任,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以用于增加医疗、教育、公屋等的福利开支。但对于民间所提的上述办法,港府都加以拒绝。

    特首虽然一方面声称他是「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日日夜夜,连做梦也在想如何解决经济、失业等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实际表现却大不相同。就以他在展开他第二届任期的立法会答问大会的表现来看,他在开幕致词中说过要「加强行政和立法的关系」后,民主党的单仲偕议员就失业问题提出质询,问董在首5年任期内,失业率大幅上升,会否自觉「很失败」;又会否以5年内达至全民就业为施政目标?但董特首却突然收起笑容,直言对单「好失望」,斥责单懂「弹」是没用的,要有建议才行。而他随后承认,对民主党半年前向政府提交的改善经济50项建议,他只「瞥」过一下。(7月9日《明报》报道)

    他在答问大会上又拒绝订下在任内失业率回落的措施,而且说,失业不是依靠一至两个办法得到解决,订不出一个回落数字,而政府至今所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实际上收效不大,有些甚至几乎是聊以塞责的。可能部份因为如此,工商及科技局长唐英年说:「自己有生之年也看不到失业率回复到97年的水平。」这也是对「明天会更好」宣传的掌掴。

    以下且让我们举些例子来看:

    当局提请各商会属下每家商号各招聘一名雇员,目标为2万名,月薪则降低到几千元,并劝告应征者要大大降低要求,大学毕业生降到5、6千元也不计较。尽管如此,提出后多月,结果反应「不热烈」,表示可能聘用几百人,但薪金却被乘机压至非常低的水平。

    劳工处提议现行的保安工作日夜两更制改为3更制,工作时间从12小时缩成8小时。这样的8小时本应是合理的、必需的,既符合国际上发达国家早已通行的8小时制规定,也可让本港的失业工人获得工作的机会。但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必须同时做到,那就是:不能相应地减低工资。否则,原有保安员收入大减,不够开支,又会去做兼职。港府作为全港最大的业主,有没有带头明确宣布改为3更制后不会相应地减薪呢?其他的私屋等管理层更会不会予以减薪呢?

    政府推出的毅进、展能、青少年就业学习、雇员再培训、副学士等计划即使对部份失业、失学的青少年会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得益者难有很多,而且,在其中一种就读的青少年认为学费要几万元,太贵难以负担。

    另一方面,在特区政府的偏帮、保护大企业机构、财团、地产集团的政策下,失业半失业者、贫苦阶层,同其他的受薪人士几乎一样,要挨受高昂的生活费用,特别是屋租和交通费。尽管问责高官吁请三铁和巴士公司直接减收车费,而它们的收费一直高昂,每年盈利丰厚(例如地铁今年上半年盈利18.65亿元),但这些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公共交通事业负责人仍然加以拒绝,而港府却听之任之。这也是港府不愿设立票价调整机制政策的结果。

    对于社会人士和团体重复要求政府订立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制,以保障工人生活,收入不致无限制地下跌,政府也坚持拒绝。

    当局这许多偏帮资方的行径,使资方等有恃无恐,得寸进尺,从而助长了劳资纠纷和失业危机。工人们眼见当局不会保障工人的应有权益,知道必须靠自己力量才能争取到,因而爆发出许多斗争行动。近几月来,为追讨欠薪、反对减薪或解雇的工人上街游行、示威集会、集体与资方或判头交涉等行动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行业、公司,便显现出工人的忍无可忍、必须用斗争去争回权益的意志和决心,开启出工人斗争可能重趋活跃的前景。

后记:

    上文写成送出后,当局最新公布6至8月的失业数字,已较上一季下跌0.2%,即减为7.6%,但失业人数仍有27万4千万人,较上月初的失业数字仅缩减1千人。半失业率却微升到2.9%。这表现出失业率有见顶回落的迹象,意味失业情况有机会稳定下来,但是以新就业的工资被大大压低为代价的。而这也不意味香港经济已走出困境、就业市场已开始好转。如果美国及外围的经济再转坏,影响香港经济,或者,美国进攻伊拉克,使油价急升,将会使全球经济再次陷于衰退,这些都会导致香港经济恶化,因而失业情况会再趋严重。

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