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一国论」出台前后

                         军行

 


           态度的转变

    民进党在1991年的第5届党代表大会上,压倒性地通过在党纲中增列「台独条款」,即外界俗称的「台独党纲」。这项增列的条款遭到北京方面的极猛烈抨击。为了2000年总统大选,民进党企图化解大部份选民对台独的疑虑,在1999年5月第8届党代大上,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片面主张的一中原则与「一国两制」,根本不适用于台湾。

    这篇决议即在最近仍由该党主席陈水扁宣布为该党对两岸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

    陈水扁在8月3日进一步透过越洋视像向世界台湾联合会年会致辞宣称:台湾和对岸的中国是一边一国;大家应该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迫切性。他而且脱稿说:如果我们的善意不能获得对岸中国相对的回应,就得认真思考,走自己的台湾的路。嗣后他阐释台湾的路是民主、自由、人权、和平之路。在一边一国论遭到北京等方面的抨击、反对后,他再解释其完整意思是「主权对等」论。

    这些言论,与他两年多以来的讲话有很大的改变。例如:

    2000年5月20日,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

    2002年5月9日,他在金门大胆岛表示:两岸近在咫尺,就好像邻居一样,愿意邀请大陆领导人前来喝茶谈天;两岸重启协商大门的第一步是互访。

    2002年7月30日,他在民进党中执会上说:只要中共愿意放弃对台动武,台湾不会改变既有的现状。

           改变的原因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改变呢?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是两岸政权对立的矛盾加剧。在北京方面,它不愿一直容忍像古语所说的自己卧榻之侧让别人酣睡的现状:它很难在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合理生活等方面与台湾相竞争;它要大力打击,不断以金钱外交把台湾所余不多的「友邦国家」拉拢到大陆一边,使台湾在外交上日益孤立,收窄其所称的「国际生存空间」。最新的事例是,经过两年来的外交拉锯战,北京终于把太平洋上只有一万人口的瑙鲁共和国从台湾抢走;而更加令陈水扁难堪的,是拣择陈水扁就任民进党主席、实行「党政同步」的当天,在香港宣布及签署与瑙鲁建交的联合公报,后者则同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由于台湾各个党派力量的此消彼长不利于中共的统一目标,使中共更要尽力打击民进党,上述的偏偏要在同一天进行,就是这种意图的表现之一。这样反过来,陈水扁便更加不满,要再三脱稿发出更强音。

    第二,陈水扁及民进党在遭到大力打压下,不愿在岛内外人民面前示弱,这又与它逐渐成为台湾第一大党有关。民进党势力迅速膨胀,党员由两年前总统大选前的20万人急增至目前的近50万名。国民党原称有200万党员,在总统大选失利、交出执政权后,党员剧减,它担心今年底愿交党费的党员恐怕将不到40万人,这样,将真正沦为第二大党:它近来由于经费拮据,大规模裁减党工,引起党内不满及抗争。亲民党目前号称有10多万党员(1)。后两者都难以阻遏民进党的继续得势。陈水扁之提出「一边一国论」,更是企图争取到更多住民支持和选票,以巩固他和民进党的权位。同时,陈水扁们相信,美国布殊政府的上台,对台湾政府是比前有利的。尽管布殊政府表示「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没有改变,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同时指出这不等于反对台独),但它对台湾现政权的实际支持力度仍比克林顿政府为大,除了要加售先进武器给台湾外,最近,美国签署了《2002财年补充拨款法》有关条款,企图提升美台关系,从而引起中方的交涉,便显示出这种美台关系的发展,助大了陈水扁们的胆子。

         台湾民众的反应

    台湾住民对陈水扁新近讲话的反应,使北京感觉到台湾局势日渐失控的可能性会增加。

    据台湾TVBS(无线卫星电视)民调中心8月4日抽样调查了810位20岁以上台湾居民,结果发现,同意陈水扁所说的「台湾与对岸中国是一边一国」者达54%,不同意的只有29%,与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的支持度相若,当时支持「两国论」的占56%,不赞成的有22%。

    TVBS民调还显示,62%受访者赞成就台湾前途进行公民投票,不赞成的只有29%。如果立即进行公投,在统、独两个选择中,赞成独立的占45%,赞成统一的只有30%。跟前年4月28日陈水扁就任总统前夕的民调相比较,赞成独立的比率已从15%明显上升。今次调查未有列出「维持现状」的选择,按过去调查结果推测,相信仍会有多数人希望维持现状。(2)

    随后,国民党的台湾立法院党团于8月9日公布一份它所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所提问的应该维持现状、独立、统一的受访者分别为54.83%、24.37%和12.93%;在它所设的「如果『公投』将带来大陆武力威胁」(刊登中央社这项报道的8月10日《文汇报》标题把它改为「若有战争可能」)的前提下,表示不支持「一边一国」及「公投立法」来决定台湾前途的,有44.89%,支持的有39.46%,两者相差只有5.43%。由此可见,假如不设下这个假定的恐惧性前提,则支持的受访者,可能会多于不支持的。而且,报道这消息的中央社电和《文汇报》并没有提及受访者有多少人及用何种方法进行。如果受访者人数不多,或者受访对象多是国民党员或其支持者,则有关结果的代表性便会减少了。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承认:「近来一些民调指过半的民众支持『一边一国』,但这个问题只是『静态地描写台海的现状』」(3)。这也表明过半数受访民众支持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是「近来一些民调」所得的结果,这比上引国民党党团的引导性民调结果会远为客观的。

        北京继续文攻武吓

    北京官方指责「陈水扁罔顾民意,鼓吹台独,把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的图谋强加给广大台湾人民」;另方面却激烈反对台湾「推动公投立法」。这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陈水扁意见实际上只反映很少数的意见,则「公投」肯定会多数反对他的台独政策。但单是上述的民调结果,就可显示北京官方的上述说法只是党八股陈腔滥调,不同于台湾的民意的。

    北京方面对陈水扁公投主张的反对非常强烈,指他是将台湾引向灾难。8月7日英文《中国日报》引述解放军将领的话说,如果陈水扁持续企图以公民投票实现台湾独立,大陆对台动武的机会将增加;如果台独分子利用公投将台湾分裂出去,军方必须使用武力回应。(4)

    除了强烈谴责陈水扁的有关谈话外,京方又在台海进行攻占台湾本岛的大规模军事演练,继续它的文攻武吓做法(这种武吓姿态的反效果是增加台湾住民对北京的反感);但却避开批评陈水扁所提的走台湾的民主、自由、人权、和平之路,这样的民主人权道路,是中共不愿中国走上的。

    正如前面所述的,北京一直在推行金钱外交政策,要用经援把台湾的邦交国陆续抢去;台湾当局也尽力用经援等企图维持现有的友邦国家关系,抵拒北京的外交打压,力争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不再日益缩小。但它们双方仍要互相指责对方不应搞金钱外交。

     台湾民众要走自己的道路

    陈水扁态度比前强硬,部份原因也会认为北京方面不致因此而采取军事进攻等异常激烈回应,后者现时正倾力于经济发展、稳定政局、解决严重的失业等难题,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台湾资本家的大量投资和商务贸易,攻台战争定会打乱北京的对外开放发展等政策。因此,一边一国论引起的政治风波暂时将不会扩大下去。

    台湾民众亟需联合行动起来,迫使陈水扁实践他所夸称的「走民主之路,自由之路,人权之路,和平之路」的诺言,使之变成真正的现实,争取到台湾民众确实而充份地享有民主、自由、人权,进而掌握政治权力和工人掌管生产的权力,由此影响大陆同胞也争取到同样的实际权力。

 

2002年8月26日

注释:

1)7月29日《明报》。

2)8月6日《苹果日报》。

3)(4)8月8日《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