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左派的发展

彼亚特.罗彻特

 


        随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东南亚的革命进程长期地受印尼和越南的发展所支配。可是,1965年血腥镇压印尼共产党之后,和十年后越南抵抗的历史性胜利(虽然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所取得),这个革命进程持续不断的斗争,在菲律宾被公认为最不屈不挠的。

          从1975到1985这十年期间,菲律宾的革命运动是由菲律宾毛派共产党所控制。1972年颁布的“戒严令”,结束了极左的菲律宾共产党另一派(PKP)最初的有条件投降的多元思想(这派菲共曾经亲苏)。就反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系来说(包括一个托洛茨基主义小组织,这个小组织已消失了),他们被证实没有能力维持其活动。尽管遭受巨大损失,菲律宾共产党(CCP)基本上是单独地组织群众抵抗马科斯的独裁统治,进行游击斗争,它因此而取得了持久的领导权。当马科斯独裁政权在总统大选中崩溃的时候,在广大的民主动员和军事叛变结合一起的压力下,这个领导权在1985-1986年间分裂了。菲律宾共产党(CCP)领导者无法相信,根据一个战略纲要,这个政权会被推翻。这个战略纲要的内容跟菲共内农村包围城市的信条相距甚远。在危机的时刻里,一些有名人物和急进的少数派(包括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曾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毛派菲共内部存在的分歧加剧,直到1992年的开除和分裂为止。这就使远左派的多元思想重新抬头。

          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毛主义运动的危机,使菲律宾战士面对根深蒂固的问题。他们表示有必要吸收、融合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且参加各种各样的革命组织之间的对话。从菲共分化出来的各个组织,新近达成了一项共识。因此马尼拉(菲律宾首都)的地区组织愈加亲近澳大利亚社会民主党。在群岛南部的棉兰老岛中部的革命工人党(RPM-M)与第四国际建立起联系。

          在第四国际和革命工人党之间建立政治和组织的联系是一个时机。革命工人党有著上千成员,却未获得合法承认,是由社会各方面人员融合而形成的组织,因而有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活动(如群众动员、选举活动和一些秘密行动)。当然这也是对第四国际的一次考验:它必须成为一个能融合不同传统的组织,更能承受战斗的一代人的传统。这辈代人在独裁政权之下,在艰难的游击斗争的架构中,在菲律宾得到了初步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人党明确表现它自己,就像菲律宾共产党分裂出来的分子那样,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ML)从而把自己和传统的路线决裂(菲律宾共产党认为它自己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然而,在欧洲“马列”这两个字头曾被毛派所盗用。

          此外,在全国规模上,建立一个新的革命党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革命工人党一直尝试在该国中部和北部联合源自菲律宾共产党的其他组织。这个尝试已告失败,部份是因为复杂的政治形势。南部存在著政府军队和穆斯林武装之间潜在的战争状态。武装的组织在扩展(在他们当中,菲律宾共产党有时还暗杀他们以前的同志)。自然,在这种情况中,那是很难和政府签订并非投降的和平协议的。统一的组织有一翼接受了这种协议,在棉兰老岛的革命工人党就正确地加以拒绝了。联合于是流产。在源自首都菲律宾共产党分裂出来的武装力量和特别亲近澳大利亚社会民主党之间,有一种联合的新尝试正在进行,棉兰老岛的同志也赞同地追随著他们,但不希望太快地介入他们之中。这样,即使第四国际在某一个国家同一个组织(像革命工人党那样)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革命力量的重新组合问题,仍要存有巨大的长期的政治重组过程的内容。

 

(杨萍译自《国际观点》02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