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胜力争普选特首和全部立法会议员

振言


民愤民怨大爆发

7月1日,香港50万市民上街游行,高呼「反对23 还政于民」,成为89民运百万港人上街后最大的游行示威,以此表达对特区成立6年来施政失误、强行订立恶法剥夺市民权利的极度不满和抗议。如果加上沿途热烈响应的路人,和同样不满而未能参加的市民,肯定占有全港人口的一个可观比率。

          这是香港民怨民愤的大爆发、大宣示;在这之前一个月的64大游行,和随后的烛光集会,参加人数都比前几年大为增加,已显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而在这个月内,保安局长叶刘淑仪自恃稳可得到立法会内保皇党派的多数票通过,尤其是自认为忠实执行京官限期今年中立法的指示而有强大靠山,于是演出强横无理、气焰嚣张的恶行,完全漠视广大民意、各民间团体、法律等专业界和立法会内民主派人士的不同意见,且不肯给予港人充分的咨询讨论时间,而限于短期内通过实施。她在许多公开场合、立法会内、电视机前的霸道十足表现,大大激怒了眼睛雪亮的广大市民,以此成了最「好」的反面教员,推动更多的市民上街。市民们不顾烈日曝晒,有秩序地站立很久轮候出发,扶老携幼前后历时多个钟头,汗流湿衫,虽疲倦仍坚持,场面壮观感人。随后的7.9立法会外五万人大集会,7.13二万人的遮打道民主讨论会,都提出一人一票普选特首和全部立法会议员的正确诉求,显现出港人争取民主的努力方兴未艾。

          50万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没有被高估,即使一向惯于故意低报民间游行人数、与实际相差一大截的警方统计,也承认有35万人(还未计巨龙头尾的人数);从维园一直绵延到湾仔区、中区的大道,都挤满了人群;据也曾参加89年游行的市民对记者说,他亲感到这次大游行的规模几可及得上89年的。那么大量的参加者中,许多在以前都对政治没有兴趣、不加过问的,但现在,他们太不满于叶刘淑仪要强行立法的23条损害市民自由权利,不满于她的横蛮无理,嚣张跋扈,更不满于董建华6年施政的错误百出,导致绝大多数港人的权益遭到损害(包括被引导购入物业的负资产的中产阶级,但除了他所维护的极少数大财团大资本家之外)。结果就一呼百应,累积的民间怨愤终于大爆发──齐齐上街宣示!

人民力量的胜利

          这样庞大的人民力量总动员,震撼了香港和内地当局(包括中共中央)以至世界,也大大出乎那些「擦鞋佬」的估计之外(例如,「首席顾问」刘「学者」估计有3万人上街,自称代表劳工权益实为文化打手的民建联梁「议员」嘲讽民主派可把2万报成10万,诸如此类)。

          而人民力量的巨大威力,更摧毁了7.9立法的美梦,在民建联死硬支持当局如期在7月9日立法会审议通过23条之际,自由党党魁田北俊为了不愿以后大量流失选票,实行「阵前倒戈」,单人上京,提出押后为23条立法,并辞去行政会议成员一职。这一突然转轪,立即使形势大变,董建华只得民建联等少数保皇票支持,不能按如意算盘立即得到多数通过立法。

          自由党的急激转轪,是50万人上街的威力所迫成,也是人民发挥力量胜利的第一个明显结果。另一个胜利结果是迫使23条草案押后,要以后再作公开咨询和修订。第3个结果是董建华更加孤立,主要只得民建联的死硬支持,而民建联则在这项政局变动中,在市民面前,暴露出其背弃市民利益的真面目。它的头头们在7.1大游行前后都说,市民上街是由于受民主派的误导,又不了解23条立法,以此贬低和侮辱庞大港人的智慧。北京官方英文《中国日报》也发表评论,指大游行是民主派「胁持」民意颠覆特区政府的阴谋。其后,曾钰成们虽然被迫而假意地向全港公开道歉,但他们的政治面目已为更多市民所看破,将不会盲目信任他们而在今、明年的选举中再误投他们的票。在最近的新选民登记中,年青人踊跃登记的人数,比以前增加很多,反映很多人的政治意识已大大提高,将以投票作为争取民主的方法之一,这是他们从近期的政局变化中得到认识和启示的。

普选特首的必要性

          今天,备受市民愤恨的保安局长叶刘淑仪和以权谋私买车逃税的财政司长梁锦松已在强大压力下自动提出辞职,并已经被特首「接纳」;但是,顽固、低能而诸多错失的特首仍然在恋栈其权位,不肯像前述两人那样自动辞职,让位给贤能。

          其实,从7.1大游行的事实,或者再从大游行后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7月2至4日以电话成功访问的结果中,都可显示出民心之所向,董特首民望的急剧跌落。据上述对2200名市民的访问所得,他们对特首的评分已由上月中的43.7分,大跌至35分的历史新低,是该研究计划主任近10多年来的民调中,录得最低的中港台政治人物评分;而且,有逾7成受访市民表示,若有权投票选特首,决不会投董建华一票。<1>

          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又在7月15至17日访问了约900名市民,有6成不满政府表现,比上月调查增加了7个百分点,是回归以来最高的;表示满意的则不足1成人;他们给董建华的评分为38.9分,较6月份跌了4.6分,是该所有纪录以来最低的分数;他们对董能力的评价,有多项低于40分,其中的「促进民主发展」及「办事能力」,分别为33.9分及34分。而且,据该所统筹员王家英自行分析,发现有近7成人给特首的评分是49分以下。王家英还说:现在「连民建联、自由党也对政制检讨有看法,政府没理由不接波,不提出一些观点。」<2>

而且,港大民研计划和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做的网上调查显示,2万6千多份问卷调查的评分,以100为满分计算,温家宝得63.2分,胡锦涛得58.8分,而董建华却只得12.7分。<3>

          上引的民调结果,可说是相当地代表了香港民间的普遍意见的。

          在国内,民间对董建华的批评,可以北京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的文章为代表,香港的《大公报》以大篇幅加以刊出。该文指出:董建华在香港的「威望和可信性陷入空前危机状态,乃至他的去留成了目前表面上的头号焦点问题。」作者认为,政府目前要做的事,包括有「参照民愿对特区政府进行审慎和适当的有限调整。」他提议「需要一位...主要各方比较信任的港人承担较大的『副领导』的任务,以补董之不足。」并且,「要在多数香港大众理解和认可的时候就《基本法》23条立法。」<4>。

港人压力的各种回响

          关于普选首长问题,民建联主席曾钰成,为了力图挽回已大大丧失了的民望,也含糊其词地表示:「鉴于近期市民的诉求,中央同特区政府都要认真考虑在0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可行性。」<5>但为甚么有可行性问题而不是考虑其必要性,又有甚么不「可行」的问题呢?这显然是模棱两可的投机取巧表态,但也足以反映出民愿之所在和压力的强大。

          翌日的《文汇报》,又登载前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的有线电视访问谈话。他素被称为「政坛教父」,政治意见立场一向保守,但今天也持有较合香港实情的看法,他表示:「香港现时的政制不是民主政制下的合理政制」(同日的《明报》则报道他说:「现时香港政制与民主政制背道而驰」),「行政长官由八百人的选举团选出,相对立法会议员由数十万选民选出,难以拥有声誉和民望,对解决问题造成阻力。」他指出,「香港现正处于经济困局,现时并没有组织专门研究解决方法。」「经历金融风暴的东南亚国家已渐渐复苏,但香港至今仍未能走出困境,九成工厂工人失业,他明确指出,政府要有心理准备,养他们一世。政府需有一班人明白整个政治经济环境。」「香港现时在实施政策上存有很大的阻力,最主要的原因正是香港没有施行民主制度。」<6>

          今天,连一向很保守的「新界教父」、前乡议局主席陈日新,也在一些重要港报刊登文告,首先引述董特首以前公开作出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承诺,在最后指出:「目睹耳闻50万市民之诉求是直选。政府应作出『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的回应,以符合治港理念。」<7>

          从以上所引各方面已发表的意见和各种事实可以说明,尽快立法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选行政长官,以取代不孚众望的董建华,乃是港人非常普遍的诉求,也是特别必要和迫切的。同时,港人也清楚看到,立法会由不民主的产生办法组成,保证了保皇派和保守派占了多数,以致多年来所有有利于推进民主化的民主派或独立的议员提议都遭到多票数无理否决。这证明由全港选民直选全部立法会议员也同普选行政长官一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历史要由人民创造

          不过,在北京中央方面,又能否依从港人的愿望呢?

          去年11月新任中共总书记兼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刚刚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他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倡「贵民、亲民」理念。但在50万港人上街清晰地表达其普选诉求之后,仍然坚持挺董,宣称「香港的政治体制,必须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从香港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地发展。」这等于表示,他不赞同在07年普选特首,尽快使香港政制民主化,而要一步步地慢慢「发展」。但他这主张并非适合香港的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已清楚表现于50万人上街示威,不满董特首6年内的连串施政失误,要求他同叶刘淑仪一样必须下台,以便普选贤能,实现真正的港人民主治港。胡锦涛现在以「循序渐进」为挡箭牌,抗逆这一主流民意,与他所标榜的「顺民意、谋民利」是完全言不符行的。

          这样的不顺应民意,又怎「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港人在七一上街之前,表面现象似乎7月9日由保皇党通过保安局长的苛刻恶法已难以避免。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英雄的港人结果以愤怒的洪流冲垮了叶刘的霸道地位,阻止了7.9立法的图谋,打乱了京官限期实施的阵脚。这是又一次的新鲜历史经验:只要人民发挥出其潜在的伟大力量,历史就不由得统治者来指令写成,而会由人民作主改写。

          由此又可得到启示:祇要港人团结行动,再接再厉地努力争取,则07年普选特首、08年全面改选立法会的普遍诉求是可以实现,眼前的一些艰难险阻是可克服的!

              2003年7月23日

注释:

<1>7月8日《苹果日报》。 <2>7月22日《明报》等港报。 <3>7月25日《明报》。 <4>引自7月16日《明报》的转载报道上1日的《大公报》。 <5>7月19日《文汇报》。 <6>7月20日《文汇报》。 <7>7月22日《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