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和抗衡

张开


 

经济发展过热

中共自从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后,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尽管是官僚式的)和外贸垄断权也日益名不存实渐亡了(连一向惯用的「五年计划」也改称为「五年规划」),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受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所指挥,在现时就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热。中央从全局着想,要经济降温,减低发展速度;但地方政府则以本身或所管地方的利益为重。这就造成中共中央几年来推出要遏止经济过热的宏调政策,遭到地方政府的抗拒,从而反映出其统治危机在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06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3%。这显示出过高增长趋势仍难以遏制。

就在这种经济过热的时候,国统局局长邱晓华却在612日对北京大学师生发表演说,似乎洋洋得意地宣称:在「十一五」(20062010年)的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赶上全球第3位的德国,和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三足鼎立,并可望在15年赶上日本,在2049左右赶上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系的美国(1)。这使人回忆起毛泽东在50年代的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大跃进宣布,也与中央现时的调控决策精神相违反。

地方诸侯火上加油

胡锦涛最近再次提出,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切实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尽管这样的「重要讲话」,几年来已重申过多次,但无数地方官员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难怪报章传媒用「诸侯」来称呼后者,形容他们有如封建时代的地方诸侯各据山头,近乎半独立的表现。

尽管中央在2003年已订出,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的措施是,要调控土地开发以及银行贷款总额,温家宝在今年3月的政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热、收紧信贷,预测GDP增长为8%,而4间国有商业银行已遵令减少信贷,6月份的新增贷款为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但其它非国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却新增贷款3000亿元,陷于「失控」状态,经济继续升温,GDP在上半年仍高达10.9%,第二季度更高达11.3%,为12年来的新高。(2)

中央在最近仍经过发改委文章警告,内地必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否则会加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大金融风险,引发通货膨胀,令到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增加银行坏帐。因此当前宏调的重点就是控制投资过快增长。(3)

但地方干部却热衷于自己的「政绩工程」,帮助地产商大量投资囤地,炒买炒卖楼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萧元真新近撰写的报告指出:内地房地产商大肆囤积土地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土地成本与开发收益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房地产商之所以敢于和能够大量囤积土地的原因主要不外乎三点:一是内地部份地方领导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差;其二是政府部门中少数手中握有土地审批大权的人以权谋私;其三是银行信贷的管理不善,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很容易地就可以将短缺的资金通过贷款来换得大量的土地储备。

据统计,中国内地相当一部分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当前的宏调过程中,仍在继续大量囤积土地。而在一年前开始实施的房地产宏调措施中,就已将囤积土地和炒买炒卖等投机行为,作为重点打击和整治的对象。

这些事实表明:许多地方官员(更不必说地产商了)根本就不理中央一年前颁行的房地产宏调措施,在实际上是背道而行。

国家审计署的审查报告,也暴露出各地诸侯损公肥私的另一些事实:

2003年至2005年间,部份地方政府竟然挑战国务院严禁低价出让土地的政策,采取手段,变相低价出让土地,导致国家少收55.65亿元。在审计的87个开发区中,有79个开发区向企业返还税款120.15亿元。这一做法无疑加剧了地区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同时,各地开发区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和税收优惠政策,亦导致国家损失66.47亿元的税款。

报告显示,去年在对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中发现,有21个项目应付给农民征地补偿费的遭当地政府及征地拆迁部门截留挪用、拖欠和扣减,欠费共计人民币16.39亿元。(4)

另一方面,外资近几年来大量投入内地的房地产,助长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单在05年,来自美、澳洲、新加坡的外资有110亿美元投资房地产,炒买炒卖,而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则估计会从05年的791亿美元增加至06年的865亿美元。这是中央吸取外商大量投资的恶果之一的呈现。

中央针对这种炒楼活动,推出了温和的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措施,但大部份地产商都表示,这些政策措施不会影响他们的业务,虽有影响,也属短暂,而长远则有利于大地产商。(5)

国务院5月推出整顿楼市的「国六条」后,广州在8月底截止招标的一幅155万平方呎市郊土地,却依然引来地产商「疯狂」出价,最高标价更达17.5亿元,即落成后楼价会达每平方呎900元,比该区现时楼价高出近倍。(6)反映出地产商对于中央的宏调政策并不惧怕。

中央宏调变成「空调」

为要从源头上收紧土地供应,遏制炒楼活动,中央近期频密推出调控措施。但违法用地屡禁不止,收紧供地任务艰巨,各地诸侯阳奉阴违,一些地方囤地花样翻新,「以租代征」,避开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金蝉脱壳」,偷逃了巨额土地转让税费。

面对着各种的对抗,国务院于是加强更多更强的调控措施: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偏快,发展代价过大。下半年,将坚决抑制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加剧之势,继续严把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的「门坎」,完善外资外贸政策,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要逐项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在项目核准、住房建设计划等方面把好关,抓好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建规模和进度。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将组织由部门领导带队的检查组,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与此同时,建设部、发改委和工商管理总局联合开展整顿规范房地产的行动。虽然中央连续地加大调控措施,但各地楼价并无普遍下降,「因部分地方政府执行力度未紧贴中央政策而未能成功压抑楼价,且更有上升的趋势,当中以深圳一手住宅成交价格上升30%最为显著。」(7)

即使有报称楼价已下跌的上海市,但据报道,这是假的下跌,实即是代理与买卖三方协议少报成交楼价,各方得利;又可令官方据以宣称宏调已经见效。930日《苹果日报》的华辛文章便以上海浦东的售楼情况为例,报道了上述的真相。

由于GDP增加可以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抬高地价,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因而无视中央宏调禁令,热衷于把GDP增长作为政绩标榜。

信贷规模过大的原因也是这样。虽然中央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但很容易被地方政府化解。近年来,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带动GDP增长,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与银行签定所谓「银政合作协议」的方式,变相为地方投资项目提供贷款担保。

中央的宏调命令遭到各地方政府的抗拒,变成常见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宏调」变成了「空调」,既激化了中共内部的矛盾冲突,又揭示出中共统治危机的恶化。

撤陈良宇职示众

为要有力地打击「不听话」的各地诸侯,中共中央决意利用第17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地方党委换届的机会,把乡、县、地市到省级的党委整饬、筛选,希图减少抗拒阻力,增加各地党委对中央的支持。

不过,对于有实力、难靠换届重选加以撤职而又不愿执行中央调控政策,甚至对着干的地方领导干部,那就要诉诸组织行政的手段,用某种罪名予以撤职了。陈良宇被免去上海市委书记一职,以及停止其政治局委员职,并且由中纪委立案调查其严重违纪问题,就是显例。据初步公布的「理由」是:他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

但在这种反腐的理由背后,实际存有其它的深层次原因。陈良宇据说是江泽民「上海帮」的旗手,与中央的大力压缩经济过热的宏调等政策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和异议,是地方诸侯中的强硬嚣张人物,据报道,他曾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向总理温家宝发难,争论很久,指摘中央政策将错过发展良机。

向陈良宇动手,是对其余不听话的地方诸侯严重示警,跟着还会有更多的人被整肃。

不过,整肃一批诸侯,并不能有效地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内地一些学者认为,此番经济过热具有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方面的原因,与多年来形成的干部任用、考核、提拔机制有直接关系。地方政府对宏调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获得经济增长利益的现象将持续存在,且有可能越演越烈。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日前刊登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的文章指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根源是政府体制改革不彻底,内地「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造成地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根本的改革在于彻底结束地方政府独立的经济利益,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政府」。

事实是,政府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彻底,在于政府并非真正由全体人民民主地选举产生,而要做到民主地选出,则必须废除一党专政,改变垄断的专制体制,废除各级干部拥有的政经特权,让人民和政治团体、所有党派都享有言论、出版、发表政见、争取人民支持、参加各级政府组成的选举和被选,这样产生的政府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才可能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006930

注释:

(1) 614日《香港经济日报》。

(2) 712日《香港经济日报》。

(3) 83日《苹果日报》。

(4) 628日《苹果日报》载中新社电。

(5) 725日《文汇报》。

(6) 92日《香港经济日报》。

(7) 926日《文汇报》。